一例为“熊猫血”的肝衰竭患者
导读
熊猫血是Rh阴性血型的俗称。人类红细胞血型由多达二十多种的血型系统组成,ABO和Rh血型是与人类输血关系最为密切的两个血型系统。RH阴性血在我国汉族人群的比例仅为千分之三,属稀有血型,如果同时考虑ABO和Rh血型,在汉族人群中寻找O型Rh(-)同型人的机会不到万分之二,十分罕见。▲“熊猫血”一袋(ml)难求
肝衰竭是多种因素引起的肝脏解毒、排泄和生物转化等功能发生严重障碍或失代偿,出现以黄疸、凝血功能低下等为主要表现的一组临床症候群,是临床常见的严重肝病,病死率极高。目前肝衰竭的内科治疗尚缺乏特效药物和手段,因此人工肝是治疗肝衰竭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通过体外的一个理化或生物装置暂时性替代肝脏功能,清除体内有毒物质,代偿肝脏生理功能,从而使得肝细胞得以再生直至自体肝脏恢复或等待机会进行肝移植。目前临床最常用也是最传统的人工肝模式是血浆置换(PE),每次置换血浆量约ml,具有:1、毒素清除广泛;2、操作简单;3、补充凝血物质、白蛋白等优势;但也存在血浆紧缺、感染过敏风险、清除毒素能力不足。近日我科收治一例“熊猫血”的肝衰竭患者,则将这种传统人工肝模式的不足放大更加明显。▲人工肝是治疗肝衰竭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患者女性,61岁,退休职员,既往史:1)既往患者有高血压病10年,近期血压控制尚可;2)年5医院诊断有肾病综合症(膜性肾病),随后开始口服大剂量醋酸泼尼松片(最初每日45mg,以后每月减少2.5mg)、环孢素及质子泵抑制剂等。3)同期检查提示乙肝“小三阳”,但当时肝功能等指标正常,一直未抗乙肝病毒(HBV)治疗;4)否认其他传染性疾病及内科慢性病史。否认吸烟、嗜酒史。年09月06日患者因“乏力1月,尿黄、肤黄半月”入住我院感染性疾病科,发病期间患者曾在外院住院治疗数天但效果不佳。患者黄疸最严重时总胆红素(TBIL)高达umol/L(正常值范围:4-26umol/L),直接胆红素(DBIL)umol/L,凝血酶原时间活度(PTA)仅为39%。入院诊断:1.亚急性肝衰竭早期2.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HBV再激活)3.肾病综合症(膜性肾病)4.高血压病。患者病情重,入院后及时给予护肝、降酶、退黄及抗HBV病毒等药物治疗,同时经患者家属同意拟行人工肝治疗。而如果使用传统血浆置换的人工肝模式,短时间内收集到ml的O型Rh(-)的血浆是几乎不可能(小编估测需近10万人集体献血才可能筛选出ml同型血浆)。感染科第一治疗组和人工肝治疗团队结合患者病情,决定除药物治疗外采用新型人工肝治疗模式---单纯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DPMAS),由离子交换树脂(BS)和中性大孔树脂(HA-Ⅱ)两种吸附剂组成。经过3次人工肝治疗后迅速改善了患者黄疸症状的同时也清除体内炎症介质等有害物质,没有耗费血浆。9月20日患者TBIL降至umol/L,DBIL降至75umol/L,当天拔除股静脉置管;9月30日患者复查肝功能提示TBIL仅为73umol/L(正常值范围:4-26umol/L),凝血功能指标PTA也恢复到70%(正常值范围:70-%),患者肝功能各指标较前明显改善,病情稳定,好转出院。▲住院期间三次人工肝治疗(DPMAS模式)
▲患者发病近1月血清胆红素及PTA变化
▲9月30日出院时,患者和医护人员的合影
*本科普病例已过患者家属同意,仅作为科普传播素材,图片不可随意转载*
(图文编辑:全斌)
掌握更多传染病防治措施,学习更多感染性疾病科普知识,了解更多医学热点资讯及科研进展,请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