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国内血液灌流的龙头企业,占据了80%以上的国内市场份额,但近期却受到短期业绩增速放缓、地方集采等影响,市值近期迎来明显回调。
一、短期业绩与市场空间
短期营收增长略有放缓
Q2单季度营收同比增24%,归母净利润同比增31%,短期营收增速不及市场预期。二季度增速相较于Q1单季度营收52%的增速,归母净利润53%的增速有明显下降,好在产品毛利率一直在持续提升,拉动净利润更快增长。
个人认为二季度增速相对放缓,可能是一季度超额完成部分二季度目标所致。毕竟-年年化增速都在30%-40%左右,公司年全年仍有望完成12亿归母净利润。
(从公司年底股权激励计划来看,-年扣非归母净利润仍需达到年均27%的增速,纵观公司过往3次股权激励,都是超额完成任务。)
市场空间的扩展
由肾病领域,逐步拓展至肝衰竭、脓毒症等领域。
公司拥有多种类型的一次性血液灌流器,目前仍是治疗肾病及尿毒症的灌流器占据营收大头(与透析联用的HA约占营收70%左右,约14亿左右)。
透析联合灌流可显著提高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血清iPTH和β2微球蛋白的清除率,改善瘙痒症状,提升患者生存质量。是目前血液净化最佳解决方案,但就是组合价格略高。
下图来源:中信研报
下图数据源:公司招股说明书,下图中的重型肝病及高胆红素血症都来自于肝衰竭使用(因需用两种设备)。
超额增速:
年血液灌流器用于尿毒症的市场空间大约在20亿左右。而这是仅是只有20%-25%透析患者会使用灌流器,每月灌流次数仅有1-2次情况下实现。无论是在透析患者的渗透率提升至40%-50%或使用频次提升,都将贡献超越透析行业的增速。
稳定增速:
长期看透析患者自身增速都在10%以上(年透析患者增速达20%)。主要是慢性肾炎转为尿毒症人数在增多,且比起欧美日尿毒症患者80%都会进行透析看,中国仅有约20%患者在进行透析。
整体看,血液灌流尿毒症领域长期市场空间在40亿以上。年HA销售额仅不到14亿,仍有增长空间。
急性中毒近几年使用增速不高可能跟人们健康安全防护意识提高有关。
而危重症(以脓毒症为主)、肝衰竭等适应症拓展(对应公司HA系列+BS系列,估计年销售接近2-3亿左右,占总收入比仅有约10%-15%),将打开未来增长预期。
.10月健帆启动了灌流器全球脓毒血症多中心临床研究,受疫情影响中德两地患者入组进度都比较慢。未来临床数据读出,将更加验证其有效性,也有可能会打开海外市场,毕竟国外基本都是以透析为主,很少使用灌流。
肝衰竭市场空间达30亿
除了肝移植外,人工肝已成为治疗肝衰竭的主要手段。人工肝包括血浆置换、血液透析、血液灌流等。而DPMAS治疗方法(将BS血浆胆红素吸附器+HA-II血液灌流器联合使用)为健帆首创,已进入我国肝衰竭诊治指南。
下图来源:中泰研报,显示目前我国人工肝治疗主要还是通过血浆置换方式。我国血浆置换设备主要依赖于进口,年欧美日血浆置换设备占国内份额达77%,未来DPMAS有望担负国产创新治疗的重担,进行国产替代。
——美国血液净化学会(ASFA)学会期刊《JournalOfClinicalApheresis》于年1月发表了《DPMAS联合半量PE对乙肝慢加急性肝衰竭疗效研究》一文,对比观察了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DPMAS联合半量血浆置换与单独全量血浆置换PE治疗乙肝慢加急肝衰竭的疗效,结果表明DPMAS加半量血浆置换胆红素下降率和28周生存率均明显优于单独全量血浆置换,是治疗乙肝慢加急肝衰竭的一种有效的非生物人工肝治疗模式。
考虑到我国死于肝衰竭人数约40万人,公司披露其每年使用频次为3次,主要是看使用的渗透率了,按出厂价算若渗透率达到20%以上,那么市场空间将达到30亿以上。(中信是按50%渗透率预估,个人认为偏高,毕竟国内血浆供应并不充足,而该组合又需要搭配血浆使用,谨慎调低为20%)
脓毒症市场空间达15亿以上
美国75万脓毒症患者,每年超20万死亡,死亡率近30%;欧洲脓毒症每年死亡超15万。而据推算我国约有万脓毒症患者,30亿市场空间是按照25%的总渗透率计算,个人认为偏高,因为一般严重脓毒症可能才会考虑血液灌流,且还需联合crrt(持续性血液净化)治疗,谨慎预计15亿以上市场空间是有的。
整体看尿毒+肝衰竭+中重度脓毒症将会提供达近百亿市场空间
二、集采将是其主要压制因素
.5月公司放弃了衡阳集采投标
短期看衡阳集采量仅相当于公司年销量的0.2%,所以公司亦无降价动力。长期则引发市场对于国家集采血液灌流器的担忧。
从公司调研报告看,公司管理层仍认为由于现阶段血液灌流器的临床使用量小,短期将难以有全国集采(且血液灌流仅纳入部分地区医保报销,并未在全国范围纳入医保)。
但个人认为,一般在地方性集采出现后,作为试点,叠加长期随着销售额的做大,国家集采大概率是势在必行,只是时间点的早晚(从不到20亿销售额及全国医保未覆盖血液灌流看,预计2年内集采可能不大)。
毕竟在竞争对手数量、单品销售额(销售额增大后,必会引起集采预期)方面已经满足了集采的条件。
短期也正是由于集采的预期,使其估值来到合理区间,使其市值逐现吸引力。
所以长期看,公司还是需要寻找其他增长点。
年研发投入仅0.8亿,研发支出较少,在研项目中最关键的应该是纳米级膜材料的透析器。(随着三鑫率先国产化,透析器长期也将面临集采风险)
出海似乎是一个增长看点。海外虽在透析领域使用灌流少,但是在肝衰竭、脓毒症等领域还是比较认可,特别是在新冠方面。
——H1境外收入达0.59亿,同比增%;而年境外收入达0.53亿,同比增%。新冠加速了公司灌流器的出海速度。
国内因各种因素,中短期仍将是健帆一家独大
国内除了健帆外,还有9家企业拥有灌流器生产批文(6内资+3外资),外资主要以血浆灌流技术主导,耗时长(操作需要血浆分离器,耗时是血液灌流2倍以上),所以整个市场还是以内资培育的血液灌流为主。
国产竞争对手都太小了,在入院规模、人员筹备方面完全没法与健帆对比。竞争对手不是内部管理混乱,就是飞检不合格、不良反应大(市场份额第二的百合,也是用树脂做原材料,但去年发生大规模召回,产品质量端出现问题),且部分厂商拿证晚仅有批文未有销售。
短期来看,若无医药医械行业巨头加入,难以对健帆构成实质竞争力。但威高与阳权于年成立了合资公司,也是做树脂灌流,长期看威高或将对健帆形成竞争威胁。
六斤菠菜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