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连先生是一位冠心病病人,在2年前接受了右冠及左冠前降支支架置入术,病情好转出院。出院医院开出的药物,病情一直比较稳定。然而,1周前连先生再次出现胸痛、胸闷、大汗淋漓等症状,程度剧烈,比当初发现冠心病的时候胸痛程度有过之而无不及,于是再次来到我院入院治疗。
考虑到连先生既往被诊断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不稳定性心绞痛,PCI术后,这次因急性冠脉综合征入院,所以入院后医生安排急查心电图,心肌酶等检查,但检查回报未见明显异常。
为了进一步明确连先生的情况,心内科医生对连先生施行了冠状动脉造影术。检查所见,连先生的右冠状动脉中段的支架内发生支架内膜增生,狭窄95%。左冠状动脉的前降支的支架内,发生支架内狭窄70%。
由于连先生病情复杂且严重,狭窄的位置位于既往置入的支架内。疾病带来的症状使连先生叫苦不迭,为了使连先生有更好的生存质量,以及考虑患者将来的预后,心血管内科的各位医生在造影术后紧急召开了一次科内会议,并根据连先生的情况制定了一个新的治疗方案。
年6月5日,医院介入中心,在中山二院罗年桑教授指导下,对连先生进行一个新的手术——“药物球囊+经皮冠状动脉腔内血管成形术”。
心内科医师熟练地同时操作着导丝、导管和球囊,对支架内狭窄的血管进行扩张、成形,然后再置入药物球囊到原狭窄处释放。很快,在冠脉造影的显示下,原本狭窄的支架内血管恢复了通畅,扩张后的血管无残余狭窄、撕裂。
这些现象宣告了我院首例“药物球囊+经皮冠状动脉腔内血管成形术”完满成功!手术后的连先生胸痛、胸闷等症状立刻得到明显的缓解。生活状态也从术前的濒死感转变成与常人无异的理想状态。用连先生自己的说话:“感觉又再一次获得了新生!”
心血管内科主任崔慧勤主任医师介绍:支架内再狭窄是冠心病支架手术以后无法完全避免的结果。该患者病情复杂,冠脉狭窄程度严重,如稍有耽误,所造成的后果不堪设想。而既往处理支架内再狭窄多采用单纯的球囊扩张术或支架再置入等治疗方法,虽然即刻疗效较好,但长期来看仍无法完全避免支架再狭窄,且过多的支架置入不仅使局部血管进一步丧失生理功能、禁锢边支血管,而且增加了支架内血栓的风险。
考虑到患者的病情,结合实际情况,我科引进了这个新的手术方式。在众多药物球囊的临床研究中,药物球囊术后的再狭窄发生率仅为5%,显著低于普通球囊扩张术。该术优势在于可将药物均匀释放至血管壁,无需涂层载体,减少抗血小板治疗的时间和强度,是近年来冠心病介入治疗的一次飞跃,对像连先生这样的多次支架植入、支架内再狭窄的患者是一个很好的选择。而且该手术对于那些具有严重狭窄但由于血管细小无法置入支架的病变血管,药物球囊也有其治疗优势。
心血管内科的医生团队根据该患者的特殊病情引进、实行我院首例药物球囊+经皮冠状动脉腔内血管成形术,并且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这标志着我院介入技术的又一次质的飞跃!同时,也为今后更多像连先生这样的疑难病例提供更全面、有效、先进的技术支持!
赞赏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