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义与病理类型
原发性肝癌指起源于肝细胞和肝内胆管上皮细胞的恶性肿瘤,包括肝细胞癌(HCC)、肝内胆管癌(ICC)和混合性肝细胞-胆管癌(cHCC-CCA)三种病理类型,其中HCC占75%-85%,日常所称“肝癌”多指HCC。
病因和发病机制
病毒性肝炎:HBV感染是我国肝癌主要病因,西方国家以HCV感染常见。HBV通过基因整合,HCV通过序列变异等机制导致细胞癌变。
黄曲霉毒素:粮食受污染地区人群肝癌发病率高,黄曲霉毒素B1可影响基因表达引发肝癌。
其他高危因素:饮酒、吸烟、肥胖、糖尿病、代谢综合征、血吸虫及华支睾吸虫感染等,这些因素促使肝细胞基因突变,增殖与凋亡失衡,慢性炎症及纤维化过程中的血管增殖为肝癌发生创造条件。
二、病理大体病理分型
单结节型:界限较清,多呈球形,小肝癌有直径和数量限制。
结节型:常见,癌结节数目不等,常伴肝硬化。
弥漫型:少见,癌组织弥漫分布,病人常因肝衰竭死亡。
巨块型:体积大,直径多>10cm,右叶多见,切面易坏死出血,靠近肝包膜易破裂出血及播散。
组织病理分型
HCC:最为多见,癌细胞来自肝细胞,异型性明显,肝动脉供血超90%。
ICC:较少见,是肝内胆管上皮细胞的恶性肿瘤,以腺癌多见。
cHCC-CCA:最少见,同一肿瘤结节内有HCC和ICC两种成分。
转移途径
肝内转移:易侵犯门静脉及分支形成癌栓,导致肝内多发性转移灶。
肝外转移
血行转移:常转移至肺、脑、肾上腺、肾及骨骼等,癌栓可延至下腔静脉及右心房。
淋巴转移:常见肝门淋巴结转移,也可转移至胰、脾、主动脉旁及锁骨上淋巴结。
种植转移:少见,可种植在腹膜、横膈、盆腔等处,女性可有卵巢转移。
三、临床表现症状
肝区疼痛:最常见,多为右上腹持续性胀痛或钝痛,病变侵犯膈可牵涉右肩或右背部,癌结节破裂可致剧烈腹痛及休克。
肝大:肝脏进行性增大,质地坚硬,表面凹凸不平,有结节,压痛,可致上腹局部隆起或膈肌抬高。
黄疸:晚期出现,分为阻塞性黄疸(因癌肿压迫或侵犯胆管等)和肝细胞性黄疸(因癌组织浸润或合并肝病)。
全身性表现:进行性消瘦、发热、食欲缺乏、乏力、营养不良和恶病质等,部分以转移灶症状首发。
伴癌综合征:表现为自发性低血糖症、红细胞增多症等。
并发症
肝性脑病:终末期最严重并发症,预后不良。
上消化道出血:约占肝癌死亡原因的15%,与食管胃底静脉曲张、门静脉高压性胃病等有关。
肝癌结节破裂出血:约10%病人发生,可局限于肝包膜下或破入腹腔,导致疼痛、休克等。
继发感染:易并发肺炎、腹膜炎、肠道感染和真菌感染等。
四、诊断肝癌标志物
甲胎蛋白(AFP):常用指标,在排除相关疾病基础上,AFP>ng/ml高度提示肝癌,轻度升高需综合分析,检测AFP异质体可提高诊断率。
其他标志物:异常凝血酶原、γ-谷氨酰转移酶同工酶Ⅱ、血浆游离微RNA等有助于AFP阴性肝癌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影像学检查
超声(US):便捷、无创、价格低廉,能检出直径>1cm肝脏占位性病变,超声造影可鉴别肿瘤性质,术中应用可提高小病灶检出率。
增强CT/MRI:是初筛异常者明确诊断的首选方法,MRI可重复检查,动脉期肿瘤强化,门静脉期和/或延迟期强化低于肝实质,呈“快进快出”表现,肝细胞特异性对比剂增强MRI可提高小肝癌诊断敏感性。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可显示肝肿瘤血管,明确肿瘤情况,还可用于局部治疗等。
核医学影像学检查:包括PET-CT、SPECT-CT和PET-MRI,有助于分期及疗效评价。
肝穿刺活体组织检查:US或CT引导下细针穿刺行组织学检查可确诊肝癌,但有出血和肿瘤针道种植转移风险。
临床诊断标准
结合高危因素、影像学特征和血清学分子标志物综合考虑。对于有HBV或HCV感染或肝硬化者,满足①具有两项典型肝癌影像学特征且病灶直径≤2cm;②具有一项典型肝癌影像学特征且病灶直径>2cm或血清AFP升高(特别是持续升高),即可临床诊断肝癌。对于病灶直径≤2cm且无或只有一项典型影像学特征,或病灶直径>2cm且无典型影像学特征的情况,需穿刺活检或密切随访。
分期:多采用中国肝癌分期方案(CNLC),巴塞罗那肝癌分期也较常用,二者在治疗措施推荐上存在差异。
鉴别诊断
继发性肝癌:原发于其他部位的癌灶转移至肝,以原发癌表现为主,AFP一般阴性。
肝硬化结节:增强CT/MRI见病灶动脉期强化情况可鉴别,AFP>ng/ml有助于肝癌诊断。
活动性病毒性肝炎:活动时AFP可短期低浓度升高,需定期随访测定AFP和ALT,或联合检测其他标志物。
肝脓肿:有发热、肝区疼痛等表现,白细胞升高,超声可发现液性暗区,必要时穿刺或试验性治疗确诊。
肝包虫病:有牧区生活史等。
其他肝脏肿瘤或病变:鉴别困难时可检测标志物,随访影像学,必要时活检。
五、治疗治疗原则:多学科参与,多种治疗方法共存,根据分期选择合理治疗方法。
治疗方法
手术治疗:是获得长期生存的重要手段,需完善术前评估,满足一定肝功能条件,切除原则是完整切除肿瘤并保留足够肝组织。
消融治疗:借助影像引导,采用物理或化学方法直接杀灭肿瘤组织,创伤小、疗效确切,对部分Ⅰa期及Ⅰb期病人可获根治效果,不能手术切除的肿瘤可联合TACE治疗。
经动脉化疗栓塞(TACE):经供血动脉注入栓塞剂阻断供血,使肿瘤坏死,是常用非手术治疗方法,用于Ⅱb、Ⅲa和部分Ⅲb期病人,联合其他治疗可提高疗效。
肝移植:是根治性治疗方法之一,适用于肝功能失代偿、不适合手术切除及消融治疗的小肝癌病人,有血管侵犯和肝外转移者不宜行肝移植,术后采用免疫抑制可减少复发率、提高生存率。
放射治疗:手术不能切除者可行姑息性放射治疗或联合TACE等治疗延长生存期。
系统抗肿瘤治疗:包括分子靶向药物、化学、免疫、中医中药治疗以及针对基础疾病的治疗,对失去根治机会的病人很重要。
六、预后肝癌直径<5cm能早期手术、癌肿包膜完整、分化程度高、无癌栓形成且机体免疫状态良好者预后较好;合并肝硬化或有肝外转移、发生肝癌破裂或消化道出血者预后差
需要无水印可编辑的PPT请加咨询需要无水印可编辑的PPT请加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