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要无水印可编辑的PPT请加咨询
先看看我写的学习笔记,PPT往下翻。一、共识制定背景与方法肝脏在人体的合成、代谢、解毒和免疫等方面具有关键作用。急性肝损伤(ALI)是指原无肝病或虽有肝病但处于稳定状态者,在接触肝损伤危害因素后2周内肝脏功能急剧恶化的临床疾病,急性肝衰竭(ALF)是其严重阶段。由于国内外ALI诊断缺乏统一标准,中国医师协会急诊医师分会等组织国内多学科专家进行多轮次讨论并参考大量文献制定本共识。英文文献检索涵盖Pubmed、WebofScience、MEDLINE数据库,中文文献检索基于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采用“推荐意见分级的评估、制订及评价(GRADE)”系统对证据质量和推荐强度分级,对于无证据支持的临床问题,依据专家临床经验使用Likert量表评分达成共识。
二、ALI的定义与分类定义
ALI是指在特定条件下,肝脏功能在2周内急剧恶化,表现为乏力、食欲下降等症状以及肝脏酶学、胆红素、凝血功能等实验室指标异常的疾病。ALF则是短期内大量肝细胞坏死或受损,导致肝脏多项功能严重障碍或失代偿,伴有黄疸、凝血功能障碍等一系列表现的症候群。
分类
按肝酶异常模式分类
根据首次获得的异常肝脏生物化学检查结果,尤其是谷丙转氨酶(ALT)和碱性磷酸酶(ALP),可将肝损伤分为肝细胞型、胆汁淤积型和混合型。肝细胞型肝损伤更可能急性发作并较快消退,胆汁淤积型或混合型可能以亚急性方式出现且消退较慢。同时,可通过胆红素、白蛋白、凝血酶原时间(PT)和国际标准化比值(INR)等检查项目进一步评估肝损伤的严重程度。随着肝损伤进展,氨和其他代谢产物清除受损可导致肝性脑病,这是ALI发展为ALF的标志之一。
按病因分类
药物性肝损伤(DILI):药物及代谢产物产生肝脏毒性,如非甾体抗炎药、抗感染药物等,或药物改变既往肝脏疾病或免疫状态。
中毒性肝损伤:由酒精、农药、重金属等有毒物质引起,通过肝细胞毒性、免疫损伤、氧化应激等机制导致肝损伤。
创伤性肝损伤:包括暴力性肝损伤、手术相关性肝损伤等,通过直接损伤、缺血/再灌注损伤以及感染诱发的炎症损伤等方式致病。
感染性肝损伤:如病毒性肝炎、肝脓肿等,由病毒对肝脏细胞的侵犯、免疫损伤以及炎症损伤等多种机制引起。
缺血性肝损伤:各种类型休克、心力衰竭等导致缺血缺氧及再灌注/氧化应激,引起肝细胞损伤。
妊娠相关性肝损伤:雌激素变化等因素导致胆酸代谢障碍、脂肪酸代谢紊乱等,引起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妊娠期急性脂肪肝等疾病。
物理性肝损伤:如放射相关性肝损伤、热射病,通过辐射损伤、热损伤等机制导致肝细胞缺氧死亡、纤维化等。
其他肝损伤:包括免疫相关性肝炎、先天性胆道闭锁等,由免疫损伤、胰酶激活等多种机制引起。为便于记忆,本共识将病因分类按首字母提出“DoubleTip”。
三、ALI的诊断与评估诊断
明确诊断需综合考虑病史、症状、体格检查和辅助检查结果。患者有肝毒性物质或药物接触史、感染史等,2周内出现厌食、呕吐等症状,伴有黄疸、肝大等体征,且肝功能异常,即可初步诊断为ALI。病史采集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