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24小时—钱江晚报记者张苗通讯员王蕊金丽娜文傅许彦摄
代表了国家临床研究最高水平的“国家感染性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正式落户浙江大医院,这是浙江在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建设工作中实现了零的突破。摘得这一殊荣的,正是浙大一院李兰娟院士和郑树森院士领衔的肝病研究团队。
今天,中心在杭州召开工作会议,并举行核心单位的授牌仪式。
李兰娟院士说,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肩负国家医学使命:瞄准重大疾病、疑难病、慢性病,聚焦填补空白、替代进口、精准医疗,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致力于整合临床医学研究资源,开展大样本临床循证研究、转化医学研究和防控策略研究。中心围绕我国感染性疾病尤其是病毒性肝炎领域的关键科学问题,和国家重大科技需求,开展顶层设计,聚焦六大研究方向,包括:病毒性肝炎社区综合防治研究,慢性病毒性肝炎诊治研究,重型肝炎(肝衰竭)救治研究,病毒性肝炎相关肝癌肝移植研究,肝病微生态研究,和病毒性肝炎临床与转化研究平台,发挥临床资源优势,研发和推广诊治新技术与新方法,完善诊治指南,力争在3-5年的时间内,实现病毒性肝炎慢性化、重症化、癌变机制、乙肝治愈方案、肝癌预警等核心技术突破,构建出代表中国人群特征与地域分布的临床医学研究样本资源库及临床大数据云平台,形成高效运行、覆盖全国的感染性疾病(病毒性肝炎)临床诊治协同网络和远程医疗体系。整体推进我国病毒性肝炎防控科技发展和加快医学科技成果临床转化和普及推广,建成集诊疗、科研、教学、预防、产业化为一体、国际一流的国家感染性疾病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在医学科技创新链条上,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无疑处于中心枢纽位置。中心将不断创新机制体制,作为牵头单位,协同各家核心单位和参加单位,构建感染性疾病临床研究的三级平台创新体系。
中心地标性成果,有慢乙肝、肝硬化、重症肝病的诊治研究获理论创新与技术突破;创建了肝癌肝移植“杭州标准”,是国际上首个包含肝癌生物学特性和病理学特征的移植标准;牵头创建了覆盖一千余万人口的乙肝防治示范区和信息云平台;创建肝病肠道微生态诊治新理论新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