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我以后再也不吃生海鲜了,一定好好烧熟了吃。”
近日,68岁的朱先生
因为吃生海鲜感染戊肝病毒
出现肝衰竭
接受5次人工肝治疗
治疗了40多天才得以出院
他的主治医生表示
急性戊型肝炎的重症病例
主要发生在老年人和孕妇中
绝大多数吃过生食
“小黄人”急性肝衰竭入院
朱先生被送到感染科时,病情已经很危急。
来院前两天,朱先生就察觉了自己的不对劲:尿黄,乏力,没胃口。两天后,他发现自己成了彻底的“小黄人”,眼白、皮肤也都明显泛黄。医院医生建议赶紧转院。
送到该院感染科时,朱先生的情况更糟了。胆红素高达μmol/L(正常值20μmol/L,μmol/L需要考虑肝衰竭),谷丙转氨酶高达U/L以上,凝血功能差……
患者治疗期间的一份检查报告
接诊医生表示,朱先生有典型的胆管梗阻和肝脏损伤症状。排除慢性乙肝急性加重、药物性肝损伤、自身免疫性肝病后,考虑急重症戊型肝炎的概率较大。
进行针对性检查后,果然发现朱先生感染了戊肝病毒,而且血液里戊型肝炎病毒的载量高达上万,从而导致急性肝衰竭。
做了5次“人工肝治疗”
医生介绍,治疗戊肝,没有特别有效的抗病毒药物进行病因治疗,主要通过退黄、护肝、补充营养、改善凝血功能等对症治疗。急重症患者还需要接受激素、人工肝支持系统,甚至考虑肝移植。
由于朱先生已经肝衰竭,医生决定,为其实行人工肝治疗,临时代替肝脏功能。
人工肝治疗,通俗地说,是将毫升的健康血浆输入病人体内,以此来补充病人缺乏的各种凝血酶、抗体等。同时,通过技术手段,将血液引流到体外,清除毒素,再将净化后的血浆回输到病人体内。
由于朱大伯病情重、年龄大,最终在5次人工肝治疗后,终于转危为安。加上其他积极治疗,其肝功能情况和凝血功能等逐渐好转,住院40多天后才得以康复出院。
生吃海鲜惹祸
“平时身体这么好
怎么肝脏会突然出问题呢?”
朱先生和家人百思不得其解
......
在医生问诊时得知,朱先生在日常饮食中,一直喜欢吃各种生腌海鲜,尤其是各种贝类,认为这样鲜味才足。而这些生海鲜,基本可以确定是这次得病的感染源。
据介绍,在不熟的海鲜中,贝壳类海鲜最容易引起戊肝。这类海产品的鳃吸水后,会把水中的病毒过滤并留在体内。如果其中有戊肝病毒,在食用时,没有煮熟杀死,就有被感染的风险。戊型肝炎是常见的肝炎病毒,潜伏期一般在10~60天,平均为40天,部分急性病例3~5天内即出现症状。
医生表示,戊肝不少见,但是特定人群感染戊型肝炎病毒则可能会出现生命危险。如老人、小孩、孕妇、肥胖人士,这几类人群抵抗力差,感染戊型肝炎病毒,有可能导致重症肝炎,危及生命。
为什么家人没有感染?
另一个令家人好奇的问题是——
一家人都一桌吃饭
为什么只有朱先生感染了呢?
医生分析:这既和个体的年龄、免疫力相关,也和食用了感染戊肝病毒食物的多少相关。吃得多,年龄大,抵抗力弱,就容易被病毒感染。
医生提醒
少生吃海鲜,不喝生水
如果有相关症状
请及时就医,以免延误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
戊肝病毒感染中招后不会终生免疫
可以发生重复感染
新闻坊综合宁波晚报、半岛都市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