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Name}
首页
急性肝衰竭
肝衰竭症状
急性肝损伤
肝衰竭诊断
肝衰竭治疗
慢性肝衰竭

杭师大举办了一场特殊的追思会无言师碑

-03-:52

浙江新闻客户端

记者王晨辉通讯员成睿在杭州师范大学医学院实验室旁边的绿茵地上,有一块特殊的纪念碑,碑名叫做“无言师碑”。碑上刻的74个名字背后是逝者庄重的决定——将自己的器官、遗体捐献出来。3月17日上午,该校医学院的师生代表和遗体(器官)捐献者的家属以及医学志愿者们,站在纪念碑前,向他们的“无语良师”默哀致敬,并向“无言师碑”献花。追思会现场。74个名字刻上纪念碑施天林、沈美君、徐金奎……“无言师碑”上新刻的名字格外闪亮。据杭州师范大学医学院实验中心主任楼佳庆介绍,今年1至3月已有十位遗体(器官)捐献者,目前共有74名捐献者被永远地铭刻在这块纪念碑上。杭师大医学院作为杭州市红十字会的授权单位,是杭州市第一家授碑,具有接收遗体资质的单位。目前,在杭师大医学院递交遗体捐献登记表的志愿者共有名。刻下一个名字,只需要十几分钟,但做出一个捐献的决定,并不那么容易。在上午举行的纪念活动中,捐献者家属谈起捐献的过程,勾起了无数回忆。“我父母亲是在年6月19日签下了身后遗体捐献,我父母说人走后一把火烧了什么也沒了,人走之后能用到的器官捐献不是更有价值……作为家属我们遵循了父母的遗愿。”纪念活动上,捐赠者周世勒,刘月辉的儿子周刚代表家属发言,他的父母于年10月和年2月先后去世,作为家属,周刚兄弟俩最终完成了父母的心愿,将父母遗体先后捐赠给杭州师范大学医学院。志愿者们纷纷签名表示百年之后捐献自己的遗体(器官)。无语良师感动着你我医学界对志愿捐献遗体者尊称为“无语良师”、“大体老师”。这些“无语良师”,主要供医学院学生进行人体解剖及医学科研使用,尤其是人体解剖实验课,这是每个医学生的必修课。遗体在进入实验室前都要先进行洗消、防腐、固定处理。“这个时期需要一年,接下来才是教学科研使用。”楼佳庆说,学生实验时,要尊重“无语良师”,上课时一定要装束郑重,不能言行嬉戏。至少三年后,遗体使用完毕,由医学院实验室负责送去殡仪馆火化,依照亲属的意愿,安置捐献志愿者的骨灰,可以亲属领回,也可以安放在校园纪念碑周边绿地,绿色生态安葬。据楼佳庆介绍,杭州师范大学医学院自开展此项工作以来,志愿捐献的人数在逐年增长,且在社会的认可度越来越高。比如今天来签订捐献登记表的就有该校毕业校友捐献志愿者的大哥、女儿等,也有志愿者互相介绍后,主动填写志愿表。志愿者们纷纷签名表示百年之后捐献自己的遗体(器官)。值得一提的是,在签订捐献登记表的志愿者中,还有一名该校在读学生的家长吴先生(化名),谈起捐献,他告诉记者,“我是15年有这个想法的,当时看了浙江日报刊登的介绍西安交大的一名法籍教授将遗体捐西安交大医学部的报道,我感触很多,就和爱人一块进行了遗体捐献登记的。因为孩子在杭师大读书,就决定捐给杭师大医学院。我们觉得这件事不但有利于国家医学教育事业,也是对殡葬制度改革的一种推进,孩子也很支持。”当天,浙江省、杭州市红十字会与杭州师范大学医学院还开展了志愿者交流活动,这在学校和省、市红十字会已经成为常态,既以此表达对逝者的祭奠和哀思,也对遗体(器官)捐献相关工作进行交流。追思会现场,杭师大医学院的学生们纷纷前来参加。人间大爱让生命永续参加追思会的,除了遗体(器官)捐献家属,还有一些是器官移植受者,因为捐献者的大爱,他们的生命得到了延续。肝脏移植受者张敏来自金华,这次就作为肝友代表来参加此次器官捐献公益宣传活动。“活着,真好!”是他心底最真实的想法。年5月,一场突如其来的大病让张敏猝不及防,抢救过程惊心动魄,慢加急性肝衰竭晚期,从住院到昏迷,也就5天时间,需要马上进行肝移植手术,死亡的威胁令家里人手足无措,几乎放弃。“如果不做肝移植手术,我可能活不过两天!”张敏说,幸运的是,家里人没有放弃,通过大家的不懈努力,2天不到筹集到24万多元,费用终于有了着落。“此时,医生又通知我们正好有一个合适的肝脏,可以马上为我做肝移植手术!通过5个小时非常成功的肝脏移植手术,我获得了新生。”“大难无情人有情,获得新生后,我内心充满感激:想要感谢的人太多,但是最想感谢的就是器官捐献者和他的家人,如果没有捐献者的大爱捐献,就不会有今天的我,和我家庭团圆。”张敏说,通过志愿者和移植病友的介绍,他逐渐了解到器官捐献的不容易。“我一定会好好的活着,我一定会做个善良有爱心的人,把你们的大爱传递下去。”张敏说,经和妻子充分沟通,他们有个共同的心愿,都愿意进行器官捐献登记,希望能做个志愿者,用他们的实际行动,让生命得到延续和传承!大家向那些捐献者致敬。

转载请注明:http://www.qhanqh.com/gsjzd/102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