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医35载,医院肝病一科主任张凤朝就是这样走过来的,他是医生、更是一名中国共产党党员。他用一名共产党人的信仰,一名医者的责任和担当,冲锋在抗击传染病的第一线,铸医术之剑奋战驱魔,用医者仁心深植大爱,获得了患者的称赞。
为每一名肝病患者建立诊疗“数据库”
医术的传承靠学习,但更多的来自临床的探索实践。张凤朝主任是一个有“心”人,这个心就是对传染病事业的无比热爱。从治疗第一名肝病患者开始,他就给自己定下了规矩,就是要为每一名诊疗的患者建立一个“数据库”。患者何时来院、何时用药、病毒载量、临床效果……这个“数据库”患者不知道,但患者从与张凤朝主任的交流中,往往惊讶于他的细心,两三年前治疗时的化验结果,张凤朝主任随口就能说出来,病情是加重还是减轻,那种药物更加适合患者病情……他都如数家珍。
老患者李师傅说:“我多半生与乙肝病毒较量,之所以没有放弃,是张主任让我对自己的病情充满信心,每一次只要一接到张主任的电话里就知道该去检查了,那一会儿我的心情别提多好了,他对我病情的了解,给我的治疗,使我对他产生了深深的信赖,我与张主任是患难之交。”
张凤朝说:“作为一名老党员,要带队伍,对事业的热爱,对工作的认真,大家都看到眼里,作为党员就要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影响带动身边的同事。就说建立的这个‘数据库’,这是我从医几十年积累下来的宝贵资料,这里面每一个数字都与生命有关,都是诊疗经验,可以直接为年轻的医生提供技术上的指导与支持。”
因为有爱,所以坚韧不拔几十年如一日的兢兢业业;因为有信仰和责任,所以每一步都披荆斩棘负重前行。
他的时间表为患者而定
从医几十年,张凤朝几乎没有休过一个完整的双休日,没有正点下过几次班。作为一名肝病专家,慕名找他的患者很多,值门诊忙,到病区也忙。他从不拒绝任何一名患者,释疑解惑,沟通交流、建议要求……他永远想的是为患者做什么,怎么让患者更加清楚病情,怎么用最高效的方法治疗。所以早上要早到,中午要晚走,晚上要坚守到大半夜。他严谨的作风,对自己高标准的要求,为全科医生树立了一个标杆,指明了努力的方向。
年7月初的一天,忙碌了半辈子的张凤朝病倒了,检查结果是膀胱癌。一个月他经历了三次全麻手术,8月5医院泌尿外一科最大的手术,历时七个小时,失去了膀胱。在一个多月的治疗中,张凤朝就关了一天手机,那是切除膀胱手术的时候。面对每天无数患者的咨询,他不放心,更放不下,术后第二天,身上插着六根管子,他还用颤抖的手回复患者咨询的 一名医者,医病更要医心。“对于肝病的治疗,以往 由于肝病有病程长、易迁延复发、传染性强等特点,给患者带来较大心理负担。张凤朝在与病患接触中,发现很多患者伴随心理疾病。他们除了要忍受疾病的压力,还要忍受来自外界环境和人际交往等方面的精神压力,极易产生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交流,不厌其烦地开解,张凤朝从没有拒绝过任何一名患者。
49岁的吴真是盐山人,半年前患上乙型肝炎。村里人怕传染,看到她时,都躲得远远的,甚至连亲友也不敢靠近。时间久了,她感觉自己成了别人眼中的“怪物”。医院就诊时,她见到张凤朝就哭了起来。“首先要让患者正确认识疾病。”张凤朝说。他边耐心倾听,边循循善诱地开解。告诉对方只要肝炎控制得好,肝功能就能恢复正常。听到这话,吴真立刻停止了哭泣。经过一段时间的系统治疗,吴真的各项指标恢复正常,生活也好了起来。家里遇到难事,她总是找张凤朝倾诉。用吴真的话说:“多大的事,到张大夫这儿都能解决!”
中捷小伙儿刘刚也是张凤朝的一名患者。他曾患药物性肝炎,多方治疗后没见好转。病痛的折磨,致使刘刚一度想过轻生。来到医院时,他已经出现肝衰竭症状。经过半个月治疗,黄疸开始下降,一个月后,身体恢复正常出院。现在,医院看望张凤朝。“是张主任给了我第二次生命!”
像这样的事数不胜数。“真正为患者着想,让他们信任医生,这是一名医务工作者的出发点。”张凤朝说。多年来,他很少有休息日,不是忙碌在患者的病床前,就是组织医疗团队下乡义诊,普及肝病和传染病的预防知识。
一名共产党员就是一支火炬,照亮前进的方向,指引着奋斗的道路。35载杏林医暖,张凤朝一直在防治传染病事业的道路上奋力前行,这是党的事业,更是党赋予他为人民服务的使命,也是他毕生的追求,不变的初心。
半百犹存壮心志,老骥伏枥正青春。这名老党员、患者信赖的老专家,一如既往的工作着,困难压不倒、疾病打不垮,再忙再累病区里也有他响亮的声音,忙碌的身影。
扫一扫下载订阅号助手,用手机发文章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