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吴某某,女,48岁,年6月22日入院。
主诉:
皮肤、巩膜黄染伴腹胀、恶心、呕吐、纳差4天。
现病史:
患者入院后病情危重,予以积极保肝、退黄、降酶、抗感染及血浆等对症支持治疗后患者病情逐渐加重,精神状态极差,乏力懒言,反应迟钝,睡眠障碍,伴恶心、厌油、纳差,入院第四天出现意识模糊,言语混乱,躁动不安;急查生化提示:TBILumol/L,DBILumol/L,ALTU/L,ASTU/L,ALB33.7g/L,PTA25.4%,INR2.58,血浆氨测定umol/L。
初步诊断:
急性肝衰竭药物性
诊疗计划:
No.1
内科综合治疗
1)非特异性护肝药:多烯磷脂酰胆碱等
2)降酶药:甘草酸苷制剂等
4)退黄药:丁二磺酸腺苷蛋氨酸等
4)抗感染治疗:头孢他定
5)对症支持治疗:血浆、人血白蛋白等
No.2
人工肝治疗
该患者有人工肝适应症,无明显禁忌症,分别于6月22日、24日、30日,7月3日、7日、9日及16日行7次DPMAS+半量PE人工肝治疗。
治疗结果:
经7次人工肝治疗后,病人病情明显改善,于6月26日神志转清,后精神食欲逐渐好转。TBILumol/L降至51.7umol/L,凝血功能改善PTA从22%上升至69%,血氨从umol/L降至正常水平。
治疗体会
目前肝衰竭尚缺乏特效药物和手段。原则上主张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个体化综合治疗为主,肝衰竭诊断明确后,应进行病情评估,有条件者早期行人工肝治疗,在人工肝治疗过程中,必须明确患者血流动力学是否稳定、有无并发症、基线胆红素水平、凝血功能、血浆的可及性以及患者的经济条件等多方面综合考虑,权衡利弊,选择合适人工肝模式。
在人工肝模式的选择和抗凝剂的使用上,目前很难予以精准化的治疗,应根据患者病情,确定个体化、规范化、合理化的治疗方案,并根据指标变化进行及时调整。
往期精选
文案整理:郭红萍、陈莲珠
编辑:苏碧莹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