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岱翰
广州中医院肿瘤中心教授,80年代率先提出“带瘤生存”概念,他的诊室内,摆放着一张张鲜活的照片,都是一群“带瘤生存”超过10年的患者……
艾宙
医院的针灸医生,年初援疆至今,用她手中的“神针”,短时间内和维族乡亲打成一片。
贺运河
南方医医院急诊科主任,在一次救治中和一位82岁的倔脾气老伯结成“忘年交”。即使自己身患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正在住院化疗,医院给老伯复诊。
麦元春
茂名市电白区陈村镇的乡村医生,年把妻儿留在深圳,一个人从深圳回到电白老家行医,他的电话就像号码一样,24小时待命,即使村民看病“能给我20块钱的,都算大老板了”。
周大桥
医院肝病科主任,年毕业后来到深圳,将一个初期只有几间铁皮房的科室建成了国家级重点专科,将“慢性肝炎合并急性肝衰竭”的死亡率从以前的65%降到如今的10%以下。
以上5位,都是扎根广东的中医生,医院的主任、教授,或是甘居农村、远赴边疆的普通医生,但都以精湛的医术,以及更宝贵的——对病人真挚的关爱,每天都在帮助着、温暖着身边普普通通的老百姓。
他们,代表了中医的本真,彰显着平凡中的高尚。我们要用他们的故事,鼓舞更多中医人,造福更多天下苍生。
2月28日,广东省中医药典型人物事迹报告会在深圳市民中心B区礼堂举行,“弘扬大医精诚践行核心价值”,以演讲、舞美、视频短片、互动采访、宣读致敬词等形式,讲述了5位典型人物心系百姓健康、当好苍生大医的感人事迹。
本次报告会是全省巡回宣讲的第一站,深圳市副市长吴以环、广东省中医药局局长徐庆锋,以及来自深圳、东莞、惠州医疗卫生系统的代表共多人聆听了报告会。
我们来仔细聆听5位医生的故事
(节选)
01
周岱翰:让病人“带瘤”也能好好生存
广州中医药大学肿瘤研究所所长
岭南中医肿瘤学术流派奠基人
▲广州中医院的蓝海医生现场讲述周岱翰教授的故事
在周教授的诊室内,摆放着一张张鲜活的照片,都是与患者的合影,上面写着“跨越10年”,“感恩有你”,“重生”等动人的词句,这都是一群“带瘤生存”超过10年的患者,传递着浓浓的医患真情。
“这个是宫颈癌晚期,活了13年,至今还在”,“这个小孩是T淋母,到现在3年了”。周教授平实的讲述中,和风细雨,没有惊心动魄,但背后却是一个个有温度的故事。
照片上的李阿姨,面色红润,谁都不能想象眼前这位慈祥的阿姨,曾经是一名巨块型肝癌的病人,至今已经存活14年。14年前,辛勤的李阿姨突然发现自己皮肤和眼睛发黄,逐渐出现肚子胀大,然后双脚开始肿起来了,逐渐吃不下饭,身体逐渐消瘦。医院检查,CT报告上赫然写着:巨块型肝癌,骨质破坏,考虑骨转移。“什么?我得了肝癌?”
“周教授救救我,医院我都去过了,他们都说我肝癌骨转移了,无法手术,要求我化疗,但把握性不大”,“我的儿子才刚上高中,我不能垮啊,只有中医能救我”,说着说着声音哽咽了。周教授勤求古训,博采众方,为李阿姨制定了中西结合治疗的方案,并每天总是准时地出现在肿瘤科的病房,为李阿姨问诊切脉开方,并对饮食调理一一耐心讲解。经过治疗,李阿姨一天天好起来了,骨痛缓解,腹水消退,肝癌达到了稳定的状态。终于有了手术的机会。
周教授出身中医世家,早在上世纪70年底,周教授就开始从事肿瘤诊治工作,当时的肿瘤病人无论如何治疗,效果都不好。周教授在80年代率先提出“带瘤生存”概念,反对当时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