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案例
近日临床上接诊了这样一位患者,女性,32岁,有乙肝病史,近期复查指标显示胆红素高达,胆汁淤积,凝血酶原活动度(PA)降低,组织凝血功能异常。
病情分析:患者胆红素超过正常值接近10倍,再结合其它诊断,说明患者正处于急性肝衰竭早期肝细胞大量坏死阶段,此病发展迅速,死亡率高,建议马上住院治疗,抗炎抗病毒治疗的同时保肝护肝,最大程度的避免肝功能进一步受损。一、什么是肝衰竭?
肝脏作为人体的重要器官之一,因其具有合成、解毒、代谢、分泌、生物转化以及免疫防御等功能,故又被称为“加工厂”。当受到多种因素(如病毒、酒精、药物等)引起严重损害时,造成肝细胞大量坏死,导致上述功能发生严重障碍或失代偿,进而出现以凝血机制障碍和黄疸、肝性脑病、腹水等为主要表现的一组临床症候群,称之为肝衰竭。
肝衰竭的症状 临床医疗上肝衰竭有很多种症状,根据肝衰竭的种类可以分为不同的症状,主要有以下这些。 1、急性肝衰竭 急性起病,2周内出现Ⅱ度及以上肝性脑病(表现为性格改变、行为异常、精神错乱、意识模糊、睡眠障碍、定向力和理解力减低等)。 50例急性肝衰竭患者资料总结:高度乏力者88%,严重食欲不振者80%,恶心呕吐者76%,腹胀者84%。发病者中40岁以下的青壮年占78%。 由于既往体健,对疾病的耐受性较强,所以在疾病早期仍能坚持劳动或工作。另外对疾病的认识不足,也是疾病加重和迅速恶化的原因之一。 2、亚急性肝衰竭 起病较急,发病期限为15日~26周,除症状体征与急性肝衰竭相同特点外,黄疸迅速加深。 由于疾病的病程延长,各种并发症的发生率增加,如:腹水、腹腔感染、肝性脑病等,患者会出现腹胀、浮肿、意识障碍。诊断上也分为腹水型或脑病型。 3、慢加急性(亚急性)肝衰竭 既往有慢性肝病表现,短期内发生急性或亚急性肝功能失代偿表现,临床症状比急性肝炎起病要重。 4、慢性肝衰竭 在肝硬化基础上,肝功能进行性减退和失代偿,存在凝血功能障碍,有腹水、消化道出血、肝性脑病等各种并发症表现。肝衰竭的治疗和饮食目前肝衰竭的临床治疗尚无特异有效的治疗手段,强调综合治疗,包括内科基础治疗、人工肝支持治疗和肝脏移植治疗三方面。由于肝衰竭患者食欲减退伴随明显消化道症状,吸收和消化不良较为普遍,加之肝衰竭时对糖、脂肪、蛋白质三大营养素代谢紊乱,营养不良的状况尤为突出,通过临床工作中对各类肝衰竭患者的救治,我们发现合理、有效的营养支持可满足机体能量所需、促进肝细胞再生、改善肝脏功能、提高机体免疫力和对感染和毒素抵抗力、降低并发症的发生、改善疾病预后,往往比药更为重要。(1)肝衰竭患者的饮食应忌坚硬、辛辣、热烫、快餐等食物,食物应清淡、新鲜、易消化,以流质和半流质饮食为主;严格限制烟、酒的摄入;(2)疾病早期以静脉营养为主,口服为辅,恢复期则以口服营养为主,静脉为辅,部分危重病人可实施经鼻十二指肠营养管输注营养液,如无糖尿病,可选择少食多餐的进食方法;(3)静脉营养支持治疗时,营养液成分应包括葡萄糖、中长链脂肪乳、氨基酸以及多种维生素、电解质、微量元素等的全面补充,持续缓慢静脉输入为宜;(4)保证每日千卡以上的总热量摄入(视病情轻重而定),对于合并肝性脑病的患者,蛋白质的摄入量应予限制,可服用氨基酸制剂;(5)除日间正常进食外,强调睡前加餐(-千卡)的必要性,研究显示睡前加餐(50克碳水化合物为主)有助于改善机体“饥饿状态”,最终改善患者的机体代谢状态;(6)对于合并大量腹水或浮肿患者,应适当控制食盐和水的摄入量。每日钠盐摄入量-mg(氯化钠1.2-2.0g),进水量限制在ml左右,如有严重低钠血症,要在医生指导下调整。(7)酸奶中含有较多乳酸菌,可抑制肠道内有害菌繁殖,并可促进钙、磷、铁的吸收,提倡二餐中间服用。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