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觉得身上哪儿最需要减肥?
估计很多人会回答腰、肚子、腿,但有个需要“抽脂”、“减肥”的地方被忽视了,那就是肝脏。
年发布的《中国脂肪肝防治指南(科普版)》中显示,中国成人脂肪肝患病率已达到2.5%~35.4%。
脂肪肝已经取代病毒性肝炎,成为我国居民第一大肝脏疾病。
如果你认为脂肪肝只是个不用治的“小病”,那就大错特错了。
你“小看”了脂肪肝对很多人来说,脂肪肝只是体检报告上一个抽象的词,通常没有明显症状,也不会带来什么严重后果。类似的误解,可能正在伤害你的健康。
误解脂肪肝是小病,不用治真相:不重视可能发展成肝癌
首都医科医院肝病科主任医师高冀蓉给出了一个从脂肪肝到肝癌的发展路线图:
单纯性脂肪肝(脂肪肝的最初阶段)→脂肪性肝炎→肝纤维化→肝硬化→肝癌
在“乙肝—肝硬化—肝癌”三部曲被大家逐渐了解的同时,上面这个发展过程被很多人忽视了。如果不及时发现和采取措施,脂肪肝也可能迅速发展,甚至出现肝癌。
误解2脂肪肝是“轻度”的,代表肝损害也轻真相:轻度脂肪肝也可能有严重肝损害。
一般认为,B超等检查显示肝脏中脂肪量超过5%为轻度脂肪肝,超过0%为中度脂肪肝,超过25%为重度脂肪肝。
不过,这里的“轻、中、重”只是显示肝脏中的含脂量,并不能说明肝脏的损害程度。有些人虽然只是轻度脂肪肝,但肝脏损害已经非常严重了。
经常喝酒、肥胖、患有乙肝的人,如果发现脂肪肝,即使是轻度的,也建议进一步检查肝纤维化、炎症等相关指标,定期监测肝脏的情况。
误解3只有胖子才会得脂肪肝真相:瘦子也可能得脂肪肝。
肥胖人群患脂肪肝的风险确实较高,但别忘了,肥胖只是脂肪肝的危险因素之一。
如果有胰岛素抵抗、遗传代谢问题、内脏脂肪沉积过多等因素,瘦子也可能出现脂肪肝。
特别消瘦或短期内快速减肥的人,肝脏的脂肪代谢受到影响,也容易发生脂肪肝。
还有的人为了减肥等原因只吃素食,但素食往往缺少蛋白质和维生素,易出现营养不良,不能满足身体需要,也可能引起营养不良性脂肪肝。
误解4患脂肪肝,只是得了一种肝病真相:可能伴随多种慢性病。
脂肪肝不是一种独立疾病,往往提示体内其他代谢存在异常,建议检查血脂、血糖、尿酸、血压等指标,排除相关疾病。
脂肪肝患者中,约有40%患有高血压、0%患有糖尿病、40%尿酸偏高,60%的人体重超重,这些疾病犹如“难兄难弟”,医学上统称为“代谢综合征”。
多数轻度脂肪肝患者症状不明显,部分人会出现食欲减退、乏力、腹胀等症状。当出现肝区疼痛、恶心呕吐时,肝脏损害已到相当严重的程度,因此,早防早治是关键。
除了前面提到的肥胖者、快速减肥和营养不良者,一些被忽视的人群也容易患上脂肪肝。如果你是以下几类人之一,一定要重视预防。
被忽视的高危人群饥一顿饱一顿。很多人因作息不规律、工作繁忙,很少按时按点吃饭,甚至把几餐合成一顿吃。
这样长期饥一顿饱一顿,吃饭时容易暴饮暴食,导致肝脏对脂肪的储备能力上升,形成脂肪肝。规律吃三餐,又多了一个理由。
爱喝酒。酒精性脂肪肝主要是肝脏合成功能下降所致。
研究显示,75%~95%的长期嗜酒者存在脂肪浸润。每天饮酒80克~60克的人,酒精性脂肪肝的发生率比不饮酒人群大5~25倍。
为了肝脏健康,建议适量饮酒。建议男性每天摄入的酒精量不超过20~30克,女性不超过0~5克。
乱用药。四环素、肾上腺皮质激素、环已胺等药物,长期过量使用时会伤肝,增大出现脂肪肝的风险。建议长期服用这些药的人,定期复查,必要时遵医嘱调整治疗方案。
此外,糖尿病患者、年长者、患有肝炎的人群,也应注意预防脂肪肝。
可以预防,有时还能“逆转”多吃黄豆,修复肝细胞B族维生素能加速物质代谢,促进其转化为能量,帮助修复肝细胞,预防脂肪肝。如果你是平时爱喝酒的脂肪肝高危人群,更建议注意补充,可多吃黄豆、香菇等食物。
如果已发现脂肪肝,建议多吃有助降血脂、促进肝内脂肪代谢的食物,如燕麦、玉米、海带、瘦肉、鱼类、蛋清等;少吃或不吃高糖、高油食品;每天喝毫升水,50~60岁患者喝四瓶矿泉水的量即可,60岁以上略少些。
如有肾病、心脏病,喝水量建议咨询医生。
运动,“逆转”部分脂肪肝研究发现,通过运动等方式,一个肥胖者体重降低3%~5%,其脂肪肝就会明显减轻;体重降低超过0%,肝脏的炎症也会减轻。
单纯性脂肪肝患者,通过半年的饮食和运动干预后,多会基本“痊愈”。
因此,这部分人群应注意适当多运动。一般的脂肪肝患者,最好保证每天走一万步;肥胖的脂肪肝患者,如无其他禁忌,每周需达到分钟的运动量。
体检,及早发现蛛丝马迹平时应重视体检,包括体重、腰围、血压、血糖、血脂、肝功能及肝脏B超等,尽早检出和发现肥胖症、糖尿病、高脂血症及相关疾病,及时采取措施。
40岁以上每年体检一次,男性更应重视查肝。从流行病学看,男性更容易得肝癌,尤其是40岁以上的男性要提高警惕,曾有乙肝感染、有肝癌家族史的人更要高度重视。
除了体检,脖子粗也可能提示有脂肪肝。中山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营养学系主任朱惠莲教授带领的团队发现,脂肪肝患者的平均颈围比没有得脂肪肝的人更大,简单来说,就是脖子粗可能预示脂肪肝。
如果脖子粗,平时又有脂肪肝的高危因素,建议咨询医生。
需要提醒的是,如果从单纯性脂肪肝转变为脂肪性肝炎,意味着脂肪肝已进展到了一定程度,如不及时干预治疗,有可能向肝纤维化发展,这个比例高达25%。
如果脂肪肝已经出现了明显肝损害,建议咨询医生,必要时遵医嘱服药。
不知道你离脂肪肝还有多远?趁还来得及,赶快用这些方法,逃离脂肪肝的包围吧!▲
失传的营养学在线阅读痛风能不能恢复健康5痛风能不能恢复健康痛风也是一种让人极度痛苦的疾病,而且患有痛风的人越来越多。患者往往先出现大脚趾根部关节的疼痛,极痛,不敢着地,长久下去关节会变形,少数患者是身体的其它部位先出现痛风的症状。痛风也会造成肾的损伤,严重的会发展成肾功能衰竭、尿毒症。
很多人知道,喝啤酒吃海鲜好像很容易诱发痛风。以至于我遇到过一位从海边来的大哥在给朋友送螃蟹时,在送礼品的保温箱子的盖上工工整整写着几个字:不要喝啤酒。在临床上。痛风最重要的调理手段之一就是您被明确告知不要吃含嘌呤多的食物,如海鲜、肉类,特别是动物的内脏等。这些食物真的是罪魁祸首吗?全国每天有那么多人吃海鲜喝啤酒,怎么就您发生痛风呢?如果吃某种东西大家都得病了,那么毫无疑问,这种东西有问题;如果吃某种东西,只有个别人得病,那您的病跟这种东西没多大关系,还是在您自身找原因吧。
即使不是医生,很多人也都知道痛风是因为体内尿酸增多造成的。尿酸与硝结合成尿酸钠,针状结晶,沉积在骨关节和肾内,造成相应器官的损伤。尿酸是嘌呤代谢的“终极”产物,正是基于此,人们,包括医生,才觉得吃嘌呤多的食物产生尿酸就会多,就会导致痛风,所以不能吃含嘌呤多的食物。
当患者真的不吃含瞟吟多的食物后,体内的尿酸确实可以减少,这样痛风的症状会减轻甚至缓解,但痛风并没有从根本上恢复健康,这些患者会出现反复痛风发作的情况。一些患者虽然没有出现明显的疼痛,但可以直接发展成肾功能的严重损害,导致尿毒症的发生。也就是说,虽然您没有出现大脚趾痛反复发作,但您的痛风并没有恢复健康,而是在您不知不觉中,它还在继续发展。
目前看来,痛风发生的原因是体内尿酸过多。但为什么有那么多的尿酸积聚在体内而排不出去,这些尿酸是从哪里来的等等这些关键的问题仍不清楚。但有几个现象值得我们思考:一个是一个人的生活习惯在平时的生活状态下不可能说变就变,您原来爱吃什么,现在也会爱吃什么,您原来常吃什么,现在也会常吃什么,除非条件不允许,您才会不得不变。比如因为健康的原因,医生建议您戒烟,您吸烟吸了几十年,谁劝您戒都戒不了,医生一说,保命要紧,您就不得不戒了,这就是条件不允许。除了类似这样的情况,您的生活习惯一般不会变的。那么您几乎每天吃含高嘌呤的食物,已经吃了十几年甚至几十年,为什么今天才发病呢?您说最有可能是那些食物的原因还是因为您身体里的某个或某些地方出问题了,功能差了?另一个现象是为什么喝酒容易引发痛风的发生?酒到底作用在哪里了,损伤到哪里了?目前有一点是很清楚的,饮酒最受伤的是我们的肝脏。还有一个现象是,在医学的教科书上清楚地写着:肥胖、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和高血压等常与痛风伴发。这些病都属于代谢性疾病,而痛风也属于代谢性疾病,上述这些病我们已经很清楚了,都跟肝脏的功能不佳有关,都可以称为肝病,而嘌呤代谢的场所正好也是肝脏。
所以笔者认为引起痛风发生的根本原因最有可能还是在肝脏。是因为长期的不良生活习惯造成肝损伤,导致大量尿酸停留在体内,才引起痛风。还有一个现象,我们身体的每一个器官都有强大的功能储备,这就像火车站的出站口,您看火车站的出站口有近十个通道,但平时只开两三个,最多开四五个,有特殊情况,如节假日人流高峰时,才会开上七八个甚至是八九个,十个通道全开的时候极少,这就是储备。我们身体的各个器官都有强大的功能储备。比如我们有大约半个肺就可以凑合活着了,有半个肾也可以活命了,有/3的肝,就可以满足生存的需要,我们的血管有大约30%的管径就够了。可见身体的每一项功能都预留出很大的提升空间。而肾脏对尿酸的排泄似乎有点违背这一规律,预留的提升空间很小,似乎我们的肾脏排泄尿酸很困难,而过多尿酸在体内停留危害又这么大,身体一定不会做如此不合理的设计。
既然是这样,那么除了现有的尿酸排泄方式外,身体会不会开辟另一个途径来排泄体内的尿酸,以防过多尿酸在体内积存。尽管在很多医学专业书籍上都明确写着:尿酸是嘌呤代谢的“终极”产物。但艾德丽·戴维斯女士,这位美国当代著名的营养学专家,南加利福尼亚医学院的生物化学硕士,曾在她的书中写到:如果体内泛酸充足,尿酸就会转变成尿素和氨,随尿轻松排出。虽然在医学典籍上没有这样的陈述,笔者也还没有见到其他人有这方面的报道,但这种说法似乎更合理一些。是不是医学上因为看到尿酸可以从尿排出,就以为只有这条途径而没有再进行进一步的研究?从尿酸的分子结构上看,尿酸转变成尿素和氨也不是什么难事。尿酸如果真如戴维斯所说可以转变成尿素和氨,那么这个反应一定是在肝脏内进行,因为肝是人体尿素生产和氨代谢的场所。所以,无论如何,尽管还没有搞清楚体内尿酸增多的原因,但痛风的发生似乎与肝脏的功能不良有直接联系。
从营养素调理痛风的实际效果也提示肝脏的功能与痛风的发生有明显的关系。李大哥是一位大老板,生意涉及面广,生意做得很好,但痛风一直困扰着他,遍访全国各地的名医调理,效果也不理想。我见到他时,他很胖,肚子很大,肚子上放上个酒瓶即使走路估计也掉不下来。脖子上布满了脂肪赘,脸色不好,青紫色,自述几乎每天都要陪客户、朋友喝酒、吃饭。到医院做过检查,有脂肪肝、高血脂,尿酸高,痛风。通过营养素调理,全身的各种问题在不到半年的时间都明显好转,连脖子上的那些脂肪赘都明显少了很多,大肚子也在不断变小。到今天两年多的时间过去了,痛风再也没有发作过,现在还经常吃海鲜喝啤酒,也没有发作过。这样的例子很多,使用营养素,痛风并不是什么不能恢复健康的疾病。笔者认为营养素调理痛风之所以有如此好的疗效,其原理就是营养素帮助肝脏恢复了正常的嘌呤代谢,使得尿酸可以及时排出体外。
需要理解的是,痛风的发作不是因为您哪天吃了高嘌呤的食物,而是因为身体对尿酸的代谢能力下降造成的。而造成这一疾病的根本原因仍然是营养素缺乏。在医院患者被明确告知不要吃含高嘌呤的食物,而高嘌呤的食物往往是我们平时优质蛋白的来源,禁吃这些食物,尤其是肉类,就会导致患者长期低蛋白,同时也会导致其它营养素缺乏,造成患者肝脏功能进一步紊乱,不但痛风不能恢复健康,还会导致其它很多病的发生。可见营养素对人们身体而言相当重要。
在写这本书的过程中,有三个名词为了引起我的注意,迫使我思考它们,它们一直在我的大脑里肆意狂奔,还经常互相纠缠,甚至厮打在一起,它们甚至冲进我的梦里,搅得我坐卧不宁。我想把它们介绍给您,它们是“功能性疾病”、“器质性疾病”和“代谢性疾病”。
这三个词是医学上很常用的三个词,所谓“功能性疾病”,意思就是患者有症状或有功能障碍,但医学的各种检查,尤其是病理检查和影像学检查(如X光检查、CT检查等等)没发现患者有什么明显的改变,比如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导致的长期慢性腹泻。“器质性疾病”就是可以检查到患者的组织器官有明显的改变,原有的结构被破坏,如脂肪肝、肝癌。这样的称呼之所以一直困扰我,是因为我企图将它们的关系搞清楚一些,因为这样可能会让我们对疾病的认识和调理产生新的思路。正如本书序中写的那样,我更希望这本书成为公平地、客观地交流、讨论甚至是争论的平台。因为科学是在思辨中不断除旧迎新的,是在思辨中不断前进和发展的。所以我把对它们三者的思考全盘向您展示,也衷心地欢迎您参与对它们的讨论。
尽管功能性疾病更多地被用于指神经系统的一些状况,但笔者认为器质性疾病往往都不可避免地首先要走过细胞在分子水平上功能紊乱的过程。也就是说,一个疾病的发生多数是先从细胞内一个或几个生化反应异常开始。但因为细胞内的生化反应都是系列反应,一个生化反应异常或几个生化反应异常如果没有得到及时纠正,会逐渐影响到一系列反应或几个系列反应,导致这一系列反应或几个系列反应越来越乱,最终表现为细胞的某项功能异常,而发生器质性病变。
比如脂肪肝,是脂肪在肝细胞内囤积造成的,造成脂肪在肝细胞内积聚的原因很多,假设有脂肪生产过多,脂肪运输异常,脂肪利用障碍等等,我们可以把脂肪生产、脂肪运输和脂肪在肝细胞内燃烧利用看作是三个系列反应。假如脂肪在肝细胞内燃烧这个系列反应异常了,脂肪的利用少了,但如果其它两个系列功能正常,也不容易出现脂肪肝,而当另外两个系列也出现功能障碍后,才会出现在临床上检查到的器质性病变——脂肪肝。也就是说,在器质性病变出现之前,先会出现代谢层面上的异常。这就有点像我们前面讨论亚健康的概念,器质性病变应该说是一个病变的较晚期阶段,而功能性异常,细胞一些代谢反应的异常是一个病变的较早期阶段。这就有点像百川汇入长江,其中一条河的水少一些,您不会感觉到长江水少了,但当很多河流都缺水了,您一眼就会看出长江水少了。
您再看病理学怎么讲,病理学一开始首先就讲变性,这是绝大多数疾病的最基本器质性改变。就是一些东西多了少了,有的没了,没的有了的问题。如脂肪变性,原来细胞内没脂肪,现在有了。而变性几乎都是细胞某些代谢异常造成的。理解了这一点,我们就知道了:人体绝大多数疾病都属于代谢性疾病。
-------------------------------------------------------------
订阅分享-如果觉得文章对您有帮助,想定期获得相关资讯和真实案例信息,北京中科白殿疯怎么走白癜风能看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