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雨连绵,天气潮湿且闷热,这样的环境为各种菌类的繁殖提供了理想的条件。食物在这样的环境下,极易发生霉变。而在这其中,黄曲霉菌作为一种极具危害性的致命菌,尤其需要引起我们的高度警惕。近日,一位坚果爱好者刘先生(化名)因食用发霉花生而黄曲霉毒素中毒,被紧急送医治疗。刘先生平日里喜欢网购坚果囤在家中,每日饭后都会享用一把。某晚,他在看电视时边吃花生边入睡,然而在凌晨3点,一阵剧烈的腹痛将他惊醒,随后便开始剧烈呕吐和腹泻,持续了十余次。就医后,医生经过详细询问和检查,发现刘先生竟然已经连续三天食用了发霉的花生。值班医生迅速为患者进行了急诊血化验,同时检测了呕吐物和粪便,结果显示患者肝功能指标严重超标,超出正常值多倍,最终确诊为黄曲霉毒素中毒。幸运的是,经过抢救,患者成功脱离了生命危险。黄曲霉毒素的毒性之强,令人咋舌。专家指出,这种毒素由黄曲霉菌和寄生曲霉等菌株产生,其毒性高达砒霜的68倍,是氰化钾的10倍。它对肝脏组织的破坏性极强,仅需1毫克就能致癌。早在年,世界卫生组织就已将其列为1类致癌物。
此外,黄曲霉菌还能引发一系列疾病,包括肺曲霉病、变态反应性曲霉菌病及侵袭性曲霉病等。误食黄曲霉毒素后,轻则出现发热、呕吐、腹痛等症状,重则可能导致暴发性肝衰竭、肾功能衰竭等严重后果,甚至致人死亡。更为令人担忧的是,黄曲霉毒素还具有极强的致癌性,可能诱发肝癌、胃癌等多种上消化道癌症。全球范围内,长期食用被黄曲霉素污染的食物,可能导致超过20%的肝细胞癌。
那么,黄曲霉菌又喜欢藏匿于何处呢?这种“超级致癌物”偏爱温暖潮湿的环境,适宜生长温度大约在37℃左右。因此,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许多地方都可能成为黄曲霉菌的藏身之所。例如久泡的木耳、发苦的坚果、变质的大米以及发霉的玉米和花生等。此外,长期不清理的冰箱及其塑料密封条、小作坊自榨的油以及使用已久的筷子和砧板等,也可能成为黄曲霉菌的滋生地。黄曲霉毒素,这种“超级致癌物”,不仅耐高温,其裂解温度高达℃,日常烹饪的温度(通常在~℃之间)对其根本无能为力。因此,开水煮或油烹等方法都无法有效杀灭黄曲霉毒素。面对这一挑战,我们的最佳策略无疑是预防。具体来说,有五大措施值得推荐:首先,务必及时处理发霉变质的食物,如家中的大米、花生或坚果等一旦出现霉变,应立即丢弃,绝不可食用剩余部分。妥善储存食物:将粮食和坚果等置于干燥通风之处,避免在家中过度囤积,遵循“吃多少买多少”的原则。增加叶绿素的摄入:叶绿素有助于减少人体对黄曲霉毒素的吸收。保持厨具清洁:筷子、砧板等厨具使用后应及时清洗,并定期更换,以防止霉菌滋生。尽管黄曲霉菌具有强致癌性,但通过高温消毒可有效杀灭。使用完毕的菜板应置于阳光下暴晒,利用紫外线进行灭菌,同时保持菜板的干燥,以减少病菌的繁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