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随着云南雨量的增加,野生菌纷纷涌现,市场上菌类品种丰富。然而,这也导致菌中毒事件频繁发生。医院急诊内科主治医师宫冰指出,云南人喜爱的“见手青”在食用后出现的菌中毒,往往是由于加热处理不当所致。她强调,尽管见手青类中毒的预后通常较好,但也不乏病例中患者症状严重。特别需要警惕的是,对于某些如鹅膏类的毒菌,绝不可轻率尝试,以免危及生命。菌中毒的临床表现因菌子类型及所含毒素的不同而复杂多样。在云南,菌中毒的主要类型包括精神型和消化道症状型,这可能与当地人偏爱的菌类如见手青有关。见手青所含的致幻毒素会让人进入不同的“幻境”,情绪不同,所见的幻象也不同,轻松时可能看到美好幻象,情绪低落时则可能看到恐怖幻象,尤其在夜晚或光线暗时更为明显。
虽然见手青中毒的致死率较低,但临床上也曾有过严重病例,患者长时间处于谵妄状态无法缓解,最终需进入ICU抢救。此外,云南还常见大青褶伞等毒菌,它们常生长在公园、草坪等处,被称为“后院蘑菇”。这种毒菌因其毒性被戏称为“掌管腹泻的神”,食用后多在0分钟至6小时内发病,症状包括急性恶心、呕吐、腹痛、水样腹泻等,并可能伴有头昏、头痛和全身乏力,因此绝不可随意食用。
这两种菌可千万别吃:见手青:其致幻毒素可能引发不同“幻境”,需谨慎食用。大青褶伞:被戏称为“掌管腹泻的神”,食用后发病迅速且症状严重,不可轻视。致命鹅膏,如白毒伞、灰花纹鹅膏,我们可以通过一些特征来辨别它们,如“头上戴帽、腰间系裙、脚下穿靴”。然而,在自然环境中,这些特征可能会因为风吹雨打而受损,导致分辨困难。例如,它们可能难以与无毒的鸡枞区分开来,误食后果将不堪设想。致命鹅膏的致死率高达75%以上,仅需至2朵菌盖就可能致命。即使有幸存活,剩余的25%也可能会面临肝肾损害等长期影响。
此外,还有被称为火炭菌“三兄弟”的密褶红菇、稀褶红菇和亚稀褶红菇。其中,亚稀褶红菇含有剧毒,不可食用。这三种菌常常生长在相同的环境中,外观相似,难以区分。然而,通过观察菌盖下方的褶子疏密程度,可以尝试进行区分。但请注意,即使褶子有几毫米的差异,也很难准确判断。因此,宫冰建议避免食用火炭菌,以防误食亚稀褶红菇。误食后可能出现横纹肌溶解的症状,包括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胃肠道反应,严重者可能出现肌肉酸痛、血尿、呼吸困难、急性肾衰竭甚至死亡。此外,菌中毒后还可能出现“假愈期”,即症状缓解后再次恶化的情况。食用野生菌后,若在半天内未出现明显反应,是否就意味着安全了呢?对此,专家提醒,鹅膏菌中毒存在潜伏期,通常超过6小时,期间可能无显著症状。然而,在2至4小时后,消化道症状可能逐渐显现并迅速消失,此现象被称为“假愈期”,此时患者往往误以为已无大碍而未及时就医。但事实上,一旦中毒超过36至48小时,病情将进入肝衰竭、肾衰竭的严重阶段,此时再就医已错过最佳诊治时机。因此,菌中毒症状的延迟出现需格外警惕,其致死率可能更高。
目前,菌中毒尚无特效解药,治疗主要采取对症治疗策略。在第一时间进行胃肠道去污后,医生将根据各脏器的损伤情况作出相应处理。对于火炭菌中毒患者,可能需要接受肾透析;而鹅膏菌中毒则可能导致肝肾损伤,需采用人工肝或血液净化等技术。
值得一提的是,省一院在野生菌中毒救治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除了传统的血液滤过、血浆置换和保肝治疗外,该院还运用经皮经肝胆囊穿刺引流术成功救治了多例鹅膏菌中毒致肝衰竭的患者。
为确保安全,专家建议务必避免食用不熟悉的野生菌。若食用后出现胃肠道症状或精神症状,应立即就医,医院的途中尝试用温盐水催吐,以尽量减少毒素的残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