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先生(化名)平时酷爱坚果,饭后常抓一把品尝。某日,他在观影时享用花生,满足入睡。然而,凌晨时分,腹痛如刀割,胃内翻腾,一宿呕吐、腹泻达十余次。次日午后,疼痛难忍,医院,竟诊断为黄曲霉毒素中毒,缘于连续三日食用霉变花生。
医院时,刘先生面色苍白,虚弱无力。医生详细询问后得知,他已连吃三日霉变花生。经过紧急的血化验及呕吐物、粪便检测,发现其肝功能指标严重超标,高出正常范围多倍,最终确诊为黄曲霉毒素中毒。幸运的是,刘先生在就医时,他的身体仅遭受了胃肠道和肝脏的损害,且中毒程度尚未达到致命级别。经过及时的抢救,他成功脱离了生命危险。然而,这种黄曲霉毒素的毒性,竟比砒霜还要剧烈,令人不寒而栗。黄曲霉毒素,这种令人闻之色变的致癌物,不仅存在于发霉的花生、黄豆、大米、面包等常见食品中,还具有极强的耐高温性,其裂解温度高达℃,远非普通烹饪方法所能消灭。一旦误食,轻则导致发热、呕吐、食欲不振和腹痛,重则可能累及肝脏和肾脏,引发黄疸、暴发性肝衰竭和肾功能衰竭等严重后果,甚至可能导致死亡。在福建地区,由于气候潮湿且当地人喜欢食用土法榨花生油,因此黄曲霉毒素诱发肝癌的风险相对较高。小作坊现榨的花生油往往缺乏脱酸环节,若榨油原料花生已经霉变,那么花生油中的黄曲霉素便无法去除。因此,选购花生油时,建议消费者选择正规厂家生产且检验合格的食用油。
此外,厨房和冰箱等日常生活中的场所也可能隐藏着黄曲霉毒素的威胁。发霉的谷物、变质坚果以及在潮湿条件下储存的粮油制品,都可能成为黄曲霉毒素的滋生地。由于黄曲霉素以孢子形式传播,因此在发现几处霉斑时,可能已经有大片食物被污染。因此,保持食物的新鲜和干燥,以及定期清洁厨房和冰箱等场所,都是预防黄曲霉毒素侵害的重要措施。?长期未清洁的冰箱:即便食物被置于冰箱内,其保鲜期仍有限制。一旦过期,食物便可能发生霉变,从而更易滋生黄曲霉毒素及其他细菌。
?常用的木质砧板与筷子:食物残渣往往会积聚在砧板和筷子的细小缝隙中。若清洁不彻底,或长期放置于潮湿阴暗的环境中,这些地方便可能发生霉变,进而产生黄曲霉毒素。
如何防范黄曲霉毒素的危害?
尽管黄曲霉毒素在生活中难以完全避免,但通过采取适当的预防措施,我们可以显著降低其中毒的风险。关键在于从源头着手,防止黄曲霉毒素的产生。以下是一些实用的建议:
?及时处理霉变食物:一旦发现家中的大米、花生、坚果等食物出现霉变,应立即丢弃,切不可食用剩余部分。因为霉菌往往在肉眼不可见的地方已广泛扩散。
?妥善储存食物:粮食和坚果应存放在干燥通风的地方,以避免因保存不当而发生霉变。同时,家中不宜大量囤积食物,应遵循“适量购买、即买即吃”的原则。
?增加绿叶素摄入:叶绿素有助于降低人体对黄曲霉毒素B1的吸收率,从而降低中毒风险。
?注重厨具卫生:保持砧板、筷子等厨具的清洁,使用后及时清洗并晾干,避免食物残渣滋生霉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