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医院药学部原创:
入夏以来,雨水充沛。大量野生蕈繁生,集中上市销售。然而鲜美的野生蕈中暗藏毒蕈的杀机,全省进入因食用野生蕈中毒引发食物中毒事件的高发期。今日我们来普及一下野生蕈中毒的相关知识。
毒蘑菇又称为毒蕈(xun)、毒菌。世界上约有毒蕈余种,我国已发现有多种,食用后能致死的达30多种。目前毒蕈中所含毒素很多不清楚。各种毒蕈所含毒素不同,引起中毒的临床表现也不同。一种毒蕈可能含有多种毒素,一种毒素又可能存在于多种毒蕈中。
毒蕈中毒临床表现1.胃肠类型:多因误食粉褶蕈、黄粘盖牛肝菌、红网牛肝蕈、黄粉末牛肝蕈、苦粉孢牛肝蕈、毒红菇、虎斑菇、摩根小伞、腊伞、月关蕈等引起。潜伏期30min~6h。症状一般轻者,有恶心、呕吐、腹泻等。严重者可有剧烈腹痛,甚至出现休克。
2.神经精神型:误食捕蝇蕈、斑毒蕈、褐黄牛肝蕈(俗称见手红)等引起,潜伏期1~6h。除有了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外,常有出汗、流涎、脉搏缓慢、瞳孔缩小等。严重者有谵妄、抽搐及昏迷。预后为不良。鳞灰伞者除了胃肠炎症状外,亦有头晕、精神错乱、神志不清及昏睡等,但死亡率较低。误食牛肝蕈属中某些毒蕈中毒时,还有小人国幻觉,满视野可见小人在空中飞翔、舞蹈。
3.溶血型:误食鹿花蕈等引起。潜伏期6~12h。除胃肠炎症外,还有溶血表现,如腰部疼痛、无力、黄疸、血红蛋白尿、贫血、肝脾肿大等。严重者发生急性肾衰竭。
4.多脏器损伤型:因误食毒伞、白毒伞、鳞柄毒伞等所引起。初表现为胃肠炎症状,多数持续l~2天后缓解。患者一般情况好转,症状缓解可持续l~2天,称为假愈期。随后突然出现肝、肾、心、脑等重要脏器的功能损害,以肝、肾损害最为严重,甚至发生肝性脑病、急性肾衰竭、弥散性血管内溶血等。此期还可出现烦躁不安、谵语、抑郁、淡漠、时哭时笑等精神症状,也可因反复抽搐、昏迷而死亡。此型病死率很高。
5.日光性皮炎型:因误食胶陀螺(猪嘴蘑)等引起。在身体暴露部位,如颜面等出现明显肿胀、疼痛,特别是嘴唇肿胀外翻,形如猪唇。另外还可有指尖疼痛、指甲根部出血等表现。
毒蕈中毒治疗毒蕈中毒无特效解毒剂,主张采用综合治疗措施,强调早就诊,早诊断,早治疗。早期以清除毒素为主,催吐,洗胃,导泻,口服活性碳,可明显减少毒素经胃肠道吸收。大剂量静脉输液可以促进毒素从肾脏排泄。另外,血液净化治疗可以清除体内已经吸收的毒素,是提高抢救成功率的重要手段,一般采用血液灌流或血液透析的方法,必要时也可以进行血浆置换。对有肝损害者给予保肝治疗;出现溶血者碱化尿液;有精神症状、惊厥或抽搐者应予镇静或抗惊厥治疗。同时注意维持水电酸碱平衡,防治并发症,对症支持治疗。
如何鉴别毒蕈毒蕈的特点:色彩鲜艳美丽,伞盖和茎上有斑点、疣点、裂沟、生泡、流浆、发黏或生有脉络,伞盖肉薄,茎基部有毒,托茎易纵裂,以及奇形怪状,采后易变色,夜间发生磷光等。但也有某些毒蕈外观与可食蕈相似。应观察蕈子的外部形态特征仔细辨认,同时还要与当地有采蕈经验的人请教。
如何预防毒蕈中毒对过于幼小或过于老熟或已霉烂的蕈子不宜采食,尤其儿童不要乱采野蘑菇,避免意外食物中毒发生。
在加工烹调时应注意,首先不要凉拌生吃;其次,要炒熟煮透,最好在沸水中煮3~5min再炒,这样做有些蕈中的毒素就会破坏。
熟悉的野生蕈不多种掺杂,最好每次只食用一种,因为多种野生蕈混炒容易发生化学反应生成有毒物质;由于有些蕈子中的毒素与乙醇反应会严重中毒,进食蕈子时或进食蕈子前后最好不饮酒。
毒蕈中毒急救进食蕈后10min~72h内,有头昏、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烦躁不安或其他不适者,要高度重视。一旦发生中毒不必慌乱,立即采取大量饮水、刺激咽喉引发呕吐的自救办法,只要及时把有毒蕈清出来,就把危险降到了最低。对于已发生昏迷的患者不要强行向其口中灌水,防止窒息,并为患者加盖毛毯保温。进食者本人及同餐者不论有无症状,医院诊治。就诊时应携带吃剩的蕈子或新鲜蕈子,并说明蕈子来源,烹饪方法,进食数量等情况,以供诊断进行急救处理。同餐者中如有乳妇,应暂停哺乳,以保护乳儿安全。
小测验毒蕈食物中毒时,临床表现最严重,死亡率最高的临床分型是( )
A.胃肠毒型
B.溶血型
C.神经精神型
D.肝肾损伤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