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甘草酸制剂
安全性较好。在病因治疗基础上的辅助治疗,只要存在肝脏炎症表现[即ALT、谷草转氨酶(AST)异常]即可使用。异甘草酸镁可用来治疗ALT明显升高的急性肝细胞型或混合型DILI。鉴于甘草酸制剂品种繁多,剂型各异,具体应用的剂量和用法应以各自药物说明书标注为准。具体停药标准建议以肝脏炎症消失,即ALT、AST恢复正常再巩固应用4~12周并逐渐减量为妥。2
PPC
安全性好。对于中重度DILI患者,肝功能受损持续进展,在及时停用可疑药物的基础上,可选用PPC辅助治疗。对于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可加用PPC,以进一步改善患者生化指标;也可用于治疗妊娠期合并肝酶异常。PPC有注射和口服两种剂型,炎症较重者使用注射剂型治疗结束后可改用口服剂型序贯治疗,推荐给药剂量如下表2。PPC在满足基本的停药标准[肝脏炎症消失,即ALT、AST、谷氨酰转肽酶(GGT)恢复正常水平]基础上可适当延长治疗疗程。表2:PPC给药剂量方案
注射液(5ml:.5mg)成人和青少年一般缓慢静注5~10ml/日,重症病例10~20ml/日。胶囊12岁以上儿童、青少年和成年人开始时3次/日,2粒/次(mg)。每日服用量不能超过6粒(mg)。服用一段时间后,剂量可减至3次/日,每次1粒(mg)的维持剂量。注:胶囊应随餐服用,不得咀嚼。注射液因溶剂中含有苯甲醇,新生儿及早产儿禁用,且不建议用于妊娠妇女。注射液不可用电解质溶液稀释。
3
NAC
重型患者可选用。可清除多种自由基,临床越早应用效果越好。成人一般用法:50~mg·kg-1·d-1,总疗程不低于3d。年美国肝病学会ALF指南推荐NAC用于药物引起的ALF的治疗。年美国胃肠病学会的特异质型DILI临床诊治指南推荐应用NAC治疗早期ALF患者。不建议NAC用于儿童非对乙酰氨基酚所致药物性ALF的治疗,尤其是0~2岁的患儿。4
双环醇
安全性好,可用于治疗伴有血清氨基转移酶异常的DILI。对于需抗结核及抗肿瘤药物化疗、同时伴有DILI高危因素的人群,建议预防性应用双环醇片以防止肝损伤的发生,保障化疗的顺利完成。治疗性用药:对于出现DILI的患者,建议剂量为25~50mg/次,3次/日。预防性用药:常规剂量为25mg/次,3次/日。遇特殊病例(如血液病大剂量化疗)时,可采用50mg/次,3次/日进行预防。宜餐前服药。对于慢性药物性肝炎的患者(肝功能异常大于6个月),应用双环醇片,肝功能生化指标复常后,建议双环醇片和治疗药物联合持续应用。对于急性药物性肝炎的患者(肝功能异常少于6个月),肝功能生化指标复常后,建议巩固治疗1个月,并遵循减量停药的原则。如果减量期间,出现肝功能指标的反复波动,建议延长应用时间。5
水飞蓟制剂
安全性好,对DILI,应用水飞蓟制剂治疗,可恢复异常的肝功能指标。预防性应用水飞蓟制剂,可减少抗结核药物所致DILI的发生率,降低治疗药物的停药率。6
SAMe及UDCA
二者均可用于胆汁淤积型DILI,SAMe临床推荐剂量为0.5~1.0g/d,肌肉或静脉注射,病情稳定及控制后可以改为片剂进行维持巩固治疗。UDCA一般剂量为10~15mg·kg-1·d-1。7
其他
糖皮质激素宜用于超敏或自身免疫征象明显、且停用肝损伤药物后生化指标改善不明显甚至继续恶化的患者,并应充分权衡治疗收益和可能的不良反应。联苯双酯近期降低ALT的作用较为肯定,但远期疗效较差,停药后容易反跳,且有用药后出现黄疸及病情恶化的报道。03联合使用保肝药时应注意什么?同时使用的种类不宜过多,一般不推荐2种以上联合应用;且不推荐选用主要成分相同或相似的药物进行联用。用药期间应定期随访监测,及时调整治疗方案。04何时停用保肝药?应根据不同病因及病情而定。通常保肝治疗药物不可停用太早,应在ALT、AST、GGT均恢复正常后才开始缓慢减量,逐步停药,以减少或避免病情反复,尤其是应用甘草酸类药物时。停药后仍应注意监测病情。05是否需要预防性使用保肝药?《药物性肝损伤诊治指南(年)》不推荐预防性用药来减少DILI的发生。我国《抗结核药物性肝损伤诊治指南(年版)》则推荐对于有抗结核药物性肝损伤高危因素的患者可给予预防性保肝治疗。《双环醇片临床应用专家建议(年)》认为对于合并DILI高危因素的患者,预防性应用双环醇片可明显减少DILI的发生率。参考文献:
[1]药物性肝损伤诊治指南(年).
[2]抗结核药物性肝损伤诊治指南(年版).
[3]肝脏炎症及其防治专家共识(年).
[4]胡琴,吴凡,刘维,邵宏.保肝药物治疗药物性肝损伤系统评价的再评价[J].中国药房,,27(9):-.
[5]水飞蓟制剂肝病临床应用专家共识(年).
[6]甘草酸制剂肝病临床应用专家共识(年).
[7]肝内胆汁淤积症诊治专家共识(年).
[8]多烯磷脂酰胆碱在肝病临床应用的专家共识(年版).
[9]双环醇片临床应用专家建议(年).
[10]于歆,李晓冰,何晓静,菅凌燕.药物性肝损伤的机制.医院药学杂志,,37(10):-.
本文首发:医学界消化肝病频道
本文作者:格地章
本文审核:胡端敏医院消化科主任
责任编辑:Mary
版权申明
本文原创如需转载请联系授权
-End-
征稿欢迎投稿到小编邮箱:xh
yxj.org.cn请注明:医院+科室+姓名
来稿以word文档形式,其他不予考虑
小编-Mary
在看点一下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文章已于修改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