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Name}
首页
急性肝衰竭
肝衰竭症状
急性肝损伤
肝衰竭诊断
肝衰竭治疗
慢性肝衰竭

卵泡膜纤维瘤1例,附诊断分析思路及专家

一、患者信息及影像

患者:女性,59岁。

主诉:反复右下腹痛4月余,腹泻3天。

现病史:反复右下腹痛4月余,3天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腹痛加重,以右下腹为甚呈阵发性胀痛,伴有腹泻,解黄色水样大便,约10次每天,无伴里急后重,无黑便,无恶心、呕吐、头痛、头晕,无咳嗽、咳痰,伴有发热,体温最高约38度,查血常规:白细胞20.56×/L,予以抗炎、补液等对症治疗后,腹痛、腹泻较前稍减轻。

既往史:无。

实验室检查:WBC:18.77×/L(4~10×/L);HGB:g/L(正常值:-g/L);中性粒细胞百分数:83.8%(正常值:50-70%);CA:.5U/ml(正常35U/ml);抗酸杆菌、真菌(-);支原体抗体、衣原体抗体(-)。

查体:右下腹轻度压痛、反跳痛,无肌紧张,无腹壁静脉异常,无胃肠型、蠕动波、异常搏动、腹壁柔软、肝胆脾胰未触及,移动性浊音阴性,肠鸣音正常。盆腔右侧可触及一包块,活动度可,无压痛。

超声:B超:1.右肾与肝脏之间一低回声囊样病变;右侧肾上腺影像未见明确显示。2.肝胆胰脾未见异常。3.双肾、输尿管及膀胱未见异常。4.下腹部-盆腔稍低回声占位病变,性质待定,附件来源?

CT/MRI扫描:CT扫描信息:检查设备为ToshibaAquilionCT。扫描参数:电压kv,电流mA,层厚7mm,窗宽,窗位45。患者取仰卧位行全腹部扫描,范围自膈顶至耻骨联合下缘,先行CT平扫,增强扫描采用典比乐(浓度为mgI/ml,按1.5ml/kg体重),以3.0ml/s流速,经肘静脉注入对比剂后35s(动脉期)、60s(静脉期)及5min(延迟期)扫描,并对门脉期图像行2mm薄层冠状位重建。

如图1-9,图1-2为平扫,图3-4为动脉期,图5-6为静脉期,图7-8为延迟期,图9为冠状位重建;

右上腹病变CT值:平扫16HU,动脉期18HU,静脉期17HU,延迟期17HU

下腹部-盆腔病变CT值:平扫20HU,动脉期23HU,静脉期24HU,延迟期27HU

二、病例问答挑战

问题1:根据该病例的CT冠状位图片,下腹部-盆腔占位更倾向于来源自哪里?(单选)

A肠系膜

B肠管

C子宫

D附件

答案分割线

问题一解读

答案:D

病灶位于下腹部-盆腔右侧,呈“葫芦样”纵向生长,张力大,周围肠管受推压移位,未见明显肠管壁增厚及梗阻征象,肠系膜脂肪清晰,系膜血管未见异常改变,故来源于肠系膜、肠管的可能性不大,排除A、B;病灶下部虽紧靠子宫阔韧带,但两者分界清楚,反而与右侧附件分界不清,并见粗大的卵巢静脉达病灶内引流,故考虑附件来源即D可能性最大。

问题2:根据以上临床资料与CT表现特点,该病例最可能的诊断为下列哪一项?(单选)

A右侧肾上腺囊肿;子宫浆膜下或阔韧带肌瘤

B右侧肾上腺囊肿;卵巢卵泡膜纤维瘤

C卵巢粘液腺癌并右侧肾上腺转移

D右侧肾上腺囊肿;卵巢无性细胞瘤

E右侧肾上腺囊肿;卵巢颗粒细胞瘤

答案分割线

问题二解读

答案:B

手术名称

腹式右侧附件切除+盆腔粘连松解+上腹部腹膜后囊肿开窗+部分切除术。

术中所见

右侧卵巢见一实性占位,约10×10×6cm大小,表面光滑,与周围肠管粘连,分离肿瘤并解除周围粘连组织,见肿瘤蒂部有一周扭转,于肿瘤蒂部钳夹,切除送病理。延长切口至上腹部,暴露上腹部肿瘤表面,抽取囊内液体(清亮透明液体),剥离部分囊壁送检。

术中诊断

右侧卵巢良性肿瘤,盆腔粘连;上腹部腹膜后囊肿。

病理诊断

1、(右侧腹膜后肿物)肾上腺囊肿。

镜下见纤维性囊壁,未见内衬上皮,灶区囊壁外可见少许肾上腺皮质组织,伴囊壁灶区钙化。

2、(右卵巢)卵巢卵泡膜纤维瘤伴灶区出血梗死。

镜下肿瘤呈梭形,细胞核无分裂,胞浆丰富,内含大量脂滴,呈漩涡状或编织状排列,周围被大量胶原纤维分隔,局部组织间隔广泛玻璃样变性,间质疏松,弥漫性水肿、黏液样变。(如图10)

三、诊断分析思路

1本病例影像学表现提示的诊断线索

肝肾间隙一巨大囊性低密度影,大小约15.6cm×11.7cm,边界清晰,壁薄、厚薄均匀,内为均匀水样密度,CT值分别是:平扫16HU,动脉期18HU,静脉期17HU,延迟期17HU,可见病灶基本无强化;包膜完整,相邻组织器官呈受压改变,未见受侵;右侧肾上腺影未见明确显示。

下腹部-盆腔右侧一巨大葫芦形纵向生长低密度肿块,大小约13.5cm×10.8cm,边界清晰,似见较完整包膜,密度略欠均匀,CT值分别是:平扫20HU,动脉期23HU,静脉期24HU,延迟期27HU,提示病灶自动脉期至延迟期呈轻度、渐进性强化,内部可见斑点、条索状强化影;病灶与右侧附件关系密切,可见粗大的卵巢静脉达病灶内引流(图11红箭头);膀胱受压、与之分界清楚。

2本病例读片思路

发现病变与认证

本病例为59岁绝经妇女,因右下腹痛3天就诊,B超同时发现肝肾间隙和下腹部-盆腔占位性病变,进一步行CT动态增强扫描十分重要,有助于明确定位、定性,判定病灶的血供情况,清楚显示病灶与周围脏器结构的关系。对于本病例来说,腹部的两处占位病变性质截然不同(肝肾间隙者为囊性,下腹部-盆腔者为实性),血供、强化方式明显不同,位置相距较远,因此考虑用“二元论”的诊断思路进行分析更为合理。

定位诊断

定位诊断的含义,一是确定病灶位于什么部位,二是明确病灶可能来源于什么组织结构。肝肾间隙的病变比较明确是位于腹膜后,相邻组织器官如肝、肾、十二指肠等均为受压改变,与之分界清楚,右肾上腺未见明确显示,故考虑是右肾上腺来源的可能性最大,需与非脏器来源的间叶组织、淋巴或神经源性病变鉴别。下腹部-盆腔病变,可能源自肠系膜、肠管、子宫或附件,该病灶呈“葫芦样”纵向生长,与右侧附件关系密切,右侧卵巢静脉进入病灶引流,是支持其为附件来源的重要依据。

定性诊断

患者主要的临床症状是反复右下腹痛,考虑与下腹部-盆腔右侧占位病变有关,腹泻为肠道急性炎症所致,而肝肾间隙巨大囊性占位是无临床症状的,推测其乃存在时间较长的良性病灶,因右下腹痛行影像检查偶然发现,根据CT征象判断是囊肿尤其肾上腺囊肿可能性最大,需与淋巴管囊肿鉴别,其它良性肿瘤囊变可能性很小,较易做出诊断,故在此不再赘述。

下腹部-盆腔病灶,结合上述定位诊断依据考虑源于附件,因其为较均质的低密度实质性肿瘤,增强扫描轻度强化反映了肿瘤少血供的特点,其延迟强化可能与存在纤维成分有关,故以性索间质源性肿瘤如卵泡膜纤维瘤可能性较大,与颗粒细胞瘤及无性细胞瘤等的鉴别分析见下文;生殖源性肿瘤、上皮源性肿瘤及转移瘤多为囊实性肿块,密度不均匀,坏死较明显,强化程度不一,少见延迟强化,基本可排除。

四、诊断与鉴别诊断

1诊断要点

老年女性,右下腹疼痛就诊,血清CA升高,CT表现为下腹部-盆腔右侧一巨大葫芦形、纵向生长低密度肿块,边界清晰,有较完整包膜,膨胀性生长,密度不均匀,病变与右侧附件关系密切,可见右侧卵巢静脉引流,增强扫描呈轻度延迟强化。该病灶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结合临床作出“右侧卵巢卵泡膜纤维瘤”的诊断还是较容易的。

2鉴别诊断

(1)子宫浆膜下或阔韧带肌瘤:浆膜下或阔韧带肌瘤多表现为宫旁的实性肿块,CT密度较高,呈等或稍低密度,肌瘤与子宫的关系密切,双侧正常卵巢存在,且增强扫描明显强化(如图12-13)。

(2)颗粒细胞瘤:颗粒细胞瘤同属性索间质来源肿瘤,以实性肿块内多发囊变最常见,CT密度不均匀,肿瘤富血供,增强后强化明显(如图14-15)。

(3)卵巢癌:多表现为形态不规则、囊实性肿块,CT密度不均,边界不清,常累及卵巢周围结构,增强扫描早期明显不均匀强化,延迟后强化程度降低。多有盆腔及腹膜后淋巴结肿大,伴大量腹、盆腔积液及网膜、肠系膜转移,Krukenberg瘤,血清CA常明显升高(如图16-17)。

(4)无性细胞瘤:无性细胞瘤多见于儿童和青少年,强化明显,肿瘤内纤维分隔具有特征性(如图15)。

病例供稿:医院莫蕾

专家点评

该例患者腹部有两个良性占位病变,平扫均为低密度,一个基本无强化,另一个强化轻微,肉眼观察似乎两者CT值差别不明显,如诊断经验不丰富,未测量CT值,或对有提示作用的CT征象观察不够仔细,该病变的定性定位判断便易受干扰,有可能误以为是同源的两个病变。如能根据临床资料和CT征象判断出两者性质、来源不同(详见上述相关分析),以二元论作分析,诊断思路开启正确,以下的组织学来源分析就相对容易了。肝肾间隙囊样病变,明显是位于腹膜后,右侧肾上腺未见明确显示,故肾上腺囊肿不难诊断;患者为绝经后女性,下腹部-盆腔纵行生长、边界清楚的肿块,与右侧附件关系密切,有卵巢静脉引流,可定位为附件来源并向下腹部生长的肿瘤;增强扫描呈轻度强化并延迟强化,合并少量腹水(麦格征),与卵泡膜纤维瘤的CT征象特点比较符合,不太支持其余性索间质、上皮或胚胎源性肿瘤的诊断,所以认为这是一例较典型的卵泡膜纤维瘤。

点评专家:医院江新青教授

参考文献:

1.ZhangZ;WuY;GaoJ,etal.CTdiagnosisinthethe

转载请注明:http://www.qhanqh.com/gsjzd/4250.html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