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6.11)
是一个特殊的日子
中国器官捐献日!
很多器官衰竭患者,因为一次配型有了生的希望,因为一次移植手术,生命得以重新绽放。这些患者中,有部分人在康复后,化身器官捐献志愿者和劝捐者,为器官捐献公益事业默默贡献着自己的一份力量。
浙江义乌46岁的汪先生
便是其中一个
4年前,如果没有及时获得那个救命的肝脏,汪先生的生命将永远定格在42岁。如今,移植手术已过去4年,曾经接受了器官捐献者最珍贵的馈赠的汪先生,换了个活法。
天天喝酒应酬
没日没夜加班冲业绩
“拼命三郎”倒下了
汪先生是义乌人,大学毕业后进入一家国企上班做销售。汪先生自称骨子里有股拼劲,凭着努力好学、踏实肯干,一步步从最基层的岗位开始,做到区域经理、公司经理到分公司副总经理。
做销售,喝酒应酬是常态。伴随着岗位的晋升,应酬也越来越频繁,有时一顿饭从傍晚6点吃到凌晨2点,一个人喝掉24瓶啤酒。这对于有乙肝病史的汪先生来说,其实无异于在慢性自杀。
年,对于42岁的汪先生来说,非常关键。一方面,公司新产品投放市场,对销售的考验很大;另一方面,也关系着他能否成功调到杭州总公司。
那时候,汪先生没有给自己任何喘息的机会,2月、3月、4月,整整三个月没有休息过一天。有时候傍晚五六点还在厦门陪客户吃饭,吃得醉醺醺时,又赶晚上的火车去福建南平继续见客户。
就这样,业绩和销量是拼出来了,但身体也已敲响了警钟。现在回想起来,汪先生说,这个毛病,都是自己“作”出来的。
急性肝衰竭
肝移植是唯一活下去的希望
拼了命干活的那三个月,汪先生的身体已经开始抗议,不知不觉,喝酒喝不动了,并且总感觉胃胀,吃不下东西,还不时发烧。
当时还以为是消化不良引起的,吃了几片胃药,甚至顶着烧在钱塘江边跑步,想借此助消化。然而,症状非但没有减轻,反而越来越严重,干活心有余而力不足了。
年的五一劳动节,汪先生的身体已经很虚弱,实在熬不牢,给自己放了三天假,医院挂点滴。挂了三天,丝毫没有起色。
5月8日,杭州总公司有个会,他从金华赶去开会。会开了没多久,就坐不住了,身体慢慢往下滑。同事见状,医院急诊抢救。
傍晚6点,在抢救室,其实意识还是清醒的,躺在急诊病床上的汪先生,听到接诊医生的对话:“这个人太严重,比较麻烦了。”
汪先生告诉记者,当时自己的第一反应是:完蛋了。不过,他还算是平静的,自己也有感觉,好像撑不过这一关了。汪先生说,那时候脑子里想得最多的是愧对家人,这些年事业上一帆风顺,但忙忙碌碌不着家,都没有好好陪陪他们。
随后,汪先生给爱人打了个电话,告诉她这次可能逃不过了。本以为爱人会吓得不知所措,但出乎意料的是,她很坚强,还安慰汪先生,让他别放弃,请医生尽全力救。
晚上9点,报告出来了,和肝脏有关的指标全部爆表,急性肝衰竭。经过综合评估分析,如果2天内不进行肝移植,可能命都保不住了。
但肝源哪能说有就有呢?
当天晚上10点,医院传来消息,有希望了,有合适的肝源,第二天早上9点准备手术。
当命运向你关闭一扇窗的同时
又为你打开了另一扇窗
汪先生是幸运的
5月9日下午,肝移植手术很成功,恢复得非常顺利。当身上背着各种管子时,汪先生才真切意识到,自己的一条命重新捡回来了。
从住院到出院,23天,汪先生就像做了一场梦。在他的身体里,来自器官捐献者的肝脏重新开始发挥作用,延续着他的生命。
器官捐献的受益者
更要把器官捐献的意义
传递给更多人
这场大病后,汪先生抛弃了原来极其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戒烟戒酒,规律生活,选择多和家人在一起。
每天早上五六点起来跑步,周末和朋友登山。术后一年,他就参加了西湖25公里毅行,在年的中国移植运动会上,还获得了羽毛球男单亚军。
▲汪先生(右)和朋友一起爬山汪先生供图
▲年,汪先生(左二)参加了第六届中国移植运动会羽毛球男单比赛,获得亚军。汪先生供图
汪先生表示,一直感恩为他捐肝的器官捐献者,想通过更有意义的行动来回报这份大爱。
年4月23日,通过“中国人体器官捐献”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