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Name}
首页
急性肝衰竭
肝衰竭症状
急性肝损伤
肝衰竭诊断
肝衰竭治疗
慢性肝衰竭

DPMAS联合小剂量PE在肝移植围手术期

导读

终末期肝病肝移植术前等待肝源、肝移植术后排异反应及移植肝无功能期的患者,是人工肝治疗的适应证。对于术前等待供肝以及肝移植术后因感染或排斥原因,等待肝功能恢复的患者,多应用血浆置换(PE)和单纯的胆红素吸附治疗,但是随着血源日趋紧张、血源性疾病增多等问题,限制了血浆置换的应用,而单行胆红素吸附治疗又常有效果不稳定等问题。

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DPMAS)是采用中性大孔树脂(HA-II)和离子交换树脂(BS)两种吸附剂联合进行血浆吸附治疗,避免了血浆置换可能带来过敏及血液传播疾病的风险,但临床应用过程中存在白蛋白丢失及凝血酶原时间延长的不良反应。

综合以上治疗方式的优缺点,医院血液净化科对6例肝移植术前和3例肝移植术后的肝衰竭患者应用DPMAS配合小剂量PE,取得了一定效果,现报道如下。

0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收治的9例肝衰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病因包括:病毒性乙型肝炎5例,病毒性丙型肝炎2例,酒精性肝炎1例,自身免疫性肝炎1例;9例患者共行18次治疗。平均每次血浆置换血浆用量(.42±.80)mL,平均每例患者血浆用量(.76±.45)mL。所有患者住院期间均接受相类似的抗病毒、护肝、对症支持等内科综合治疗。本研究经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所有患者治疗前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双重血浆吸附联合血浆置换治疗

患者均在内科综合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双重血浆吸附联合血浆置换治疗。行股静脉或颈内静脉穿刺置管建立临时体外循环通路,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过程中根据患者体质、治疗时间、跨膜压、分浆流速和凝血酶原时间调整肝素剂量,严重凝血功能障碍者用无肝素方式治疗。

先进行低剂量的血浆置换,在置换血浆前常规应用地塞米松静脉注射,预防过敏等不良反应。血浆置换结束后开始DPMAS治疗。血浆吸附时间2~3h,治疗过程血流量~mL/min,血浆吸附量4~5L。

02

结果

2.1治疗前后患者一般临床资料的改善情况

9例重型肝衰竭患者经双重血浆吸附联合血浆置换治疗后,症状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表现为精神好转、乏力减轻、食欲增加,腹胀有所缓解。

2.2治疗前后肝功能变化

双重血浆吸附联合血浆置换治疗后,患者ALT、AST、TB、TBA呈不同程度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HE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ALB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3治疗前后凝血、血氨以及电解质变化

治疗后患者患者血氨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T有所延长,PTA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电解质均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03

讨论

肝移植患者在等待合适肝源,或者术后肝功能未恢复的过程中,需要安全有效的肝脏替代治疗帮助患者渡过危险期,以过渡到肝移植或移植肝功能恢复。本研究采用先进行低剂量的血浆置换,再序贯进行DPMAS治疗,可以起到先补充凝血因子、改善凝血功能的作用,为后续序贯DPMAS治疗奠定了较好的基础。而DPMAS技术的应用能够有效吸附TB、TBA、清除炎症介质和肝衰竭毒素,不仅有效弥补了少量血浆开展PE治疗临床疗效欠佳的不足,还能明显减少治疗血浆用量,取得了良好效果。

综上所述,DPMAS联合血浆置换治疗发现,这是一种安全有效的人工肝治疗方法,可以改善患者一般状况和清除有害毒素,帮助患者渡过危险期,为肝移植赢得时间或促进肝功能的恢复,但是观察的患者样本量较小,且后续疗效观察例如细胞因子清除以及改善凝血功能等方面,仍需要大样本观察结果支持。

引证文献:王柠,蔡文利,李海霞,丁慧芳.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联合小剂量血浆置换在肝移植围手术期肝衰竭治疗中的应用[J].中国医学工程,,27(12):55-57.

往期精选

文案整理:陈莲珠

编辑:苏碧莹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http://www.qhanqh.com/gsjzd/390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